相关研究较少
目前,国内学术界中关于文化的翻译研究成果丰硕,但专门针对某一区域、某一民族的民俗节日活动文化的翻译研究却十分少见。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张小华的《翻译与青海民俗文化》[2]探讨了青海特有民俗文化的翻译,提出民俗翻译中要考虑到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蒋红红的《民俗文化翻译探索》[3]以中国民俗为例,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民俗文化的翻译只有明辨其文化身份,才能在翻译中有意识地避免文化移植,保持文化身份的清晰度;马慈祥的《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翻译策略》[4]探讨了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并提出了一些补偿策略;姜智慧的《从异化视角看民俗文化的传播——浙江省民俗文化翻译研究》[5]探讨了异化翻译在浙江省民俗文化翻译中的应用,提倡保留源语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麦红宇、关熔珍的《广西民俗文化词英译案例评析》[6]着眼于广西民俗文化中的外语翻译问题,分析和探讨了广西民俗英译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准确传达文化意象、保持民族文化身份、塑造正面文化形象和简洁紧凑的民俗文化词的翻译原则。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来看,大部分的研究是针对民俗文化翻译而进行的,专门针对壮族这一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活动文化翻译的资料极少。当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节庆旅游文化的营造与推广,如自2014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做出决定: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习惯节日,为了更好地庆祝节日,此后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广西全区都会放假两天,广西各少数民族聚居区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广西区内的壮族的聚居区,节庆活动进行得更是如火如荼。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开始对浓厚的壮族节庆文化感兴趣,来壮族地区旅游,想进一步了解壮族的节日活动,为了使东盟及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壮族节庆文化,极其有必要对这些节庆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针对不同的民俗文化词语及文本,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翻译策略,让壮族民俗文化更好地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