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俗文化的外译与传播现状与困境
《愿景与行动》中提到“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此外,《愿景与行动》还提到了“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0000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从《愿景与行动》中不难看出,“一带一路”建设要取得成功,离不开语言的铺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动力是“民心相通”,而“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是语言互通。因此,要增加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对我国的优秀文化进行中外互译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前所述,壮族诸多的民俗文化中,外译做得较好的主要有花山文化,而其他方面的民俗文化外译情况几乎还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如本书第五章第五节中提到的作为壮族民俗文化代表之一的铜鼓文化,经过学者们的考证,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源于我国。铜鼓不仅仅是壮族的文化瑰宝,也是诸多少数民族甚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然而,我国铜鼓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却几乎尚未建立。反观邻邦越南,一直不遗余力地做好铜鼓文化国际话语体系的建立,由此导致一种尴尬的局面:用英文“bronze drum”在各大外文搜索引擎、外文数据库中搜索,几乎只能找到“Done Son drum”的内容,包括东山鼓的介绍、东山鼓的解读、东山鼓的视频等几乎全方位的资料。毫无疑问,在铜鼓文化对外传播与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方面,越南早已走在我国的前面,未来甚至有可能比我们更早去申报铜鼓文化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来说十分不利。
这不是没有前车之鉴的,如壮族天琴艺术本是壮族民俗文化的精髓之一,源于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一带,自古以来便流行于这一地区,如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天琴艺术在19世纪后期流入越南后并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已形成越南全国流行的文化风潮。我国很多学者在了解越南举全国之力拟将天琴(越南称之为天曲)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大声呼吁各级文旅部门要尽快把天琴艺术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天琴本就源于我国,只是近代才传到越南,因在越南取得较好的发展,属于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例子,但均未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2007年,天琴艺术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和2013年崇左市龙州县两次向国家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申报把天琴艺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未获批。2019年,崇左市以“壮族天琴艺术”之名申报第五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而越南国土面积较小,人口总数也比我国要少得多,因而一种文化在越南全国流行起来比我国要容易得多。然而就在我国将天琴艺术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再失败之时,2019年12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越南依族、侬族和傣族天曲仪式(简称天曲仪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已痛失将壮族天琴艺术申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但值得庆幸的是,天琴艺术在崇左市政府各部门和一些学者的努力下,终于在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虽然如此,壮族天琴艺术文化的外译工作仍然处于尚未真正开始的阶段,不仅是外译工作还未真正开始,就连包含天琴艺术文化精髓的天琴经书——流传于龙州金龙镇民间的天琴经书《塘佛》和侬垌节《求务经》依然处于用古壮字书写的原始状态,若没有经专业人士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出版发行,学界对天琴艺术文化的了解将很难到达更深的层次,更别提将天琴艺术文化传播到国外。因此,天琴艺术文化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天琴艺术类似,壮族的其他特色民俗文化,如山歌与侬垌节节俗等,都属于跨国界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流行于中国,也流行于与中国毗邻的越南,未来有可能引发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资源争夺战,这一问题应引起政府部门与学界的足够重视,否则,一旦被邻国占领这些传统文化的战略高地,导致我国在文化保护方面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就会失去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进一步推广到世界舞台的机会,也会失去通过这些文化来增进东南亚各民族对我国文化亲近与认同的有利条件。
总而言之,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方面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即便是目前已经有一些壮族文化相关的书籍走出国门但至今尚未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在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方面,依然困难重重,这不是某个学者或某个部门可以以一己之力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各方通盘考虑、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