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翻译现状
如果说壮族左江花山文化、铜鼓文化相关的外译文本相对较多,那与壮族饮食文化相关的外译文本可以说是非常少了。绝大部分的文本都是来自政府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或旅游景点等地方的宣传文本或公示语等,此外,还有部分来自各级博物馆展厅里的外译文本。
如前所述,饮食文化是壮族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以食为天”,人们每天都要跟各种食材打交道,由于地域的差异,各个地方的人们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因而所用的食材以及烹饪方式也有所不同,能够吸引远方客人的,除了这个地方的美景,还有这个地方的美食。正如我们所熟知的中国美食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na)一样,这部纪录片的海外营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征服了千千万万的海外“吃货”们,使得外国友人对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开始感兴趣,进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这是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所谓“食色性也”,在全世界的人民面前,不管是什么阶层、什么民族、什么年龄,都离不开食物,因而关于饮食文化的对外输出,比较容易获得外国友人的广泛认同。像这样纪录片式的饮食文化宣传,里面制作饮食的都是来自最真实的百姓人家,而不像“厨艺大赛”以及一些美食类节目那样,过于精致的菜肴和平民大众距离太远。《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美食故事就来自我们的身边,那种真实感是真真正正吸引观众的东西,纪录片巧妙地将我国5000多年的饮食文化融入一个个平凡的百姓家,并呈现在外国友人面前,有温情,有温度,个体化的故事叙述,组成一个对于中国宏观的印象,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有力推动了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此外,靠着新媒体的平台,中国美食的海外推广也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比如知名博主李子柒就靠着拍摄自己制作的古法美食短视频在海内外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于2019年12月14日获得了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盛典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奖。在她的视频里,几乎没有多少字幕,就连配音也是寥寥几句,就是通过制作一道道菜肴,将食物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整个过程都拍摄出来,让人了解到一道道美食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因此,想要传播壮族的饮食文化,我们既可以利用拍纪录片的方式,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将壮族的特色饮食推广出去,对壮族饮食文化进行翻译,传播人与译者相结合,在各方的努力下,将壮族饮食文化进行译介并推广,这是壮族文化发展未来应该走的一条路径。
从《舌尖上的中国》以及李子柒的美食制作短视频的海外营销取得巨大成功可见,外国友人对于饮食文化的接受程度较高,壮族的饮食文化极具特色,有许多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因而将壮族饮食文化进行译介,逐步呈现在外国友人面前,也有助于外国人了解壮族文化,进而了解中国文化,这同样能助力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其意义重大。
但当前,壮族饮食文化翻译尚处于还未真正起步的阶段。一方面,壮族饮食文化方面的书籍以及相关资料都不多。另一方面,即使是中文资料,目前可以收集到的也并不多,与壮族民俗文化的其他方面相比,壮族饮食文化目前仍未有专门的著作,学术论文也较少。而壮族饮食文化的翻译与外宣等方面的研究基础就更薄弱了:与壮族民俗文化的其他内容相比,美食文化外宣翻译方面几乎还没有真正起步,无论是外文或中外对照的著作,还是宣传册、网页、视频、博物馆等方面,对壮族饮食文化的介绍都是很少的。而能找到的关于壮族饮食文化翻译相关的资料也非常零散,如China Daily、China Culture、 Absolute China Tours、Fact and Details、Flavor and Fortune、China Highlights、Agater Travel等网站上虽然对壮族饮食文化有一些介绍,但一般比较简短,多半是介绍有哪些菜式,如何做的,并配上图片,就没有其他内容了。有的网站只有图片和菜名,不再有其他介绍。如此简短的介绍,并不利于壮族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如前所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宣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一方面有赖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李子柒等美食博主的海外爆红。壮族饮食文化的海外推广,也许可以从中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用视频的方式来促进饮食文化的推广,把一道道壮族菜式以及相关食材的“前世今生”,包括做菜的过程,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呈现出来,也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出版相关的著作,用文字、图片的方式,记录壮族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以推广壮族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