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文化空缺

(二) 文化空缺

翻译不是简单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活动,词语的意思只有在确切的文化语境中,才能有确切的意义,涉及文化的翻译,需要把词语在一种文化里的确切意义准确地在另一种文化和语言中再现,才能让目标语读者领略到原文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导致在翻译过程中,较多与文化相关的词语难以用对应的目标语贴切地表达,尤其是像节庆活动之类的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译者更是很难传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通常情况下,较多的相关译文或只能表达原文的表层意义,或仅用拼音代替,甚至连表层意义也难以传达,更难以做到把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充分地传达到另一种文化中,这是译者在翻译中难以避免的问题。译者在翻译一个词语的同时,他面对的是这个词语背后两种迥异的文化背景。

众所周知,“三月三”是壮族人祭拜已逝祖先的节日,除了“三月三”外,壮族人有时候也过清明节,比如家里上一年有人过世,则来年家里要先过清明节,再过“三月三”。当然,英语国家的人是不过清明节的,也没有完全对应的节日,关于清明节的英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Tomb⁃sweeping Day”,另一种是“Pure Brightness Festival”。这两种译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种译文“Tomb⁃sweeping Day”放弃了“清明节”的字面意思和所指代的节气内涵,而侧重把清明节背后扫墓这一活动直译出来,英语国家的读者一看便能明白这个节日背后的意义。而“Pure Brightness Festival”这一译文,其侧重表达的主要是清明节在我国农耕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中的意义,即到了清明时节,雨水充沛,空气清新,加上清明节通常在四月上旬,此时气温已经一扫冬季的寒冷,逐渐变得温暖,阳光也变得明媚起来了,这就是清明节的“清”和“明”的意义,其主要表达的是季节变化,侧重点并非扫墓。从壮族人目前过清明节的习俗看来,其主要指代的是祭拜祖先这一活动,所以,这两种译文当中,“Tomb⁃sweeping Day”更能把节日的内涵表达出来,但即便这一译文能把壮族清明节的内涵表现出来,也不够充分,毕竟节日背后关于季节和节气的意义没有办法传达给目标语读者,目标语读者也无法从“Tomb⁃sweeping Day”这一译文中得知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这一段时间里,译者面临的问题难以解决。笔者认为,为了让英语国家读者对该节日了解得更全面,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Qingming Day (Tomb⁃sweeping Day or Pure Brightness Festival), 这样翻译,清明节这一节日的内涵就能更好地传递给英语国家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