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铜鼓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走出去”战略

(三) 构建我国铜鼓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走出去”战略

就铜鼓文化的国际话语系统的构建而言,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走出去”战略。新时代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在这个宏大的主题下,有千千万万个小的主题,而铜鼓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就是其中的一个。

铜鼓文化不仅是壮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在邻居越南的铜鼓文化已经“走出去”的事实背景下,我国铜鼓文化“走出去”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当前,国内研究铜鼓文化的学者以民族学领域的学者居多,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论文,都有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在看到这些丰富的学术成果的同时,我们发现,翻译学与传播学方向的学者参与到铜鼓文化的研究里面的极少。我们知道,构建好铜鼓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外宣与对外传播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与传播者都非常重要,做好外宣,通常要先做好译介,译介与对外传播既有共通重叠之处,又有不同。译介的模式是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五要素互为联系;而对外传播同样涉及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受众、传播效果这五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5⁃30所示。

图5-30 译介与传播的关系图

译介与传播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侧重点不同,译介的侧重点是翻译,译介的内容主要是以文本为载体的,对外译介的侧重点是面向国外受众而发生的文本翻译行为;传播的侧重点在于传播的内容比较广泛,不仅仅是文本,还包括影像、声音、图像、动画、游戏等各种方式,包含的范围比译介更广。因此,未来我国铜鼓文化要想成功地“走出去”,做好多模态翻译是非常必要的,将与铜鼓文化相关的视频、图片、动画、新闻报道、宣传片、影片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材料进行外译,形成立体化的对外传播,使铜鼓文化能进一步为外国友人所熟知。

在铜鼓文化的外宣与对外传播中,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材料都是可以对外传播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个“把关人”,比如文本,要选择什么样的文本来进行传播?这个文本将会在什么媒介上传播?什么样的人可能读到这个文本?将会读到这个文本的人能较好地接受这个文本吗?这个文本需要进行什么样的调整?如果是故事,那故事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角度需要进行怎样的调整?调整好后,这个文本要如何翻译才能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翻译好后由谁去传播?等等。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都需要考虑清楚。

因此,要做好铜鼓文化的外宣与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宣传部门的人员、通晓壮族文化与传播受众所在国家的文化的译者、相关的传播学学者或其他相关人员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当前的外宣与对外传播中,译介的主体和对外传播的主体几乎是缺位的,这对于构建铜鼓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是非常不利的。

近年来,逐渐有较多外语界的学者们关注到了壮族文化的外宣与译介,也发表了一些论文,还有些学者在国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壮族文化译介的文章,这对于逐步推进壮族文化的外宣与对外传播是大有裨益的。在官方、民间、学界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对铜鼓文化乃至壮族民族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坚持“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也要“迎进来”,在国内举行一些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论坛,把国内外研究铜鼓文化的学者邀请来参会,让国外的学界也了解我国当前铜鼓及其文化的研究前沿,也给我们本土研究铜鼓文化的专家创造与国外相关学者相互交流的机会,助推铜鼓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1] 铜釜在过去是一种炊具,1975年,云南楚雄万家坝遗址23号墓出土4面铜鼓,鼓面上有烟熏的痕迹,说明它们曾作为炊具使用。

[2] 蒋廷瑜.壮族铜鼓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11.

[3] 蒋廷瑜. 壮族铜鼓研究 [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108.

[4] 数据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铜鼓展厅。

[5] 李富强,占塔皮里·兼西苏拉.中国—东南亚铜鼓·老挝卷[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6] https://music.si.edu/story/smithsonian%E2%80%99s⁃biggest⁃drum.

[7] https://www.chinaculturetour.com/guilin/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htm.

[8] http://en.gxzf.gov.cn/2019⁃10/24/c_419919.htm.

[9] 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铜鼓展厅。

[10] 亦有学者称“古思帖木儿”。

[11] 蒋廷瑜.铜鼓艺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242.

[12] 徐兵博.读史要略(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14.

[13] 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铜鼓展厅。

[14] 蒋廷瑜. 壮族铜鼓研究[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2005:132.

[15] 周有光.语文闲谈(精选本)[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216.

[16] 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铜鼓展厅。

[17] 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厅。

[18] 摘自百色市右江民族博物馆展厅。

[19] 蒋廷瑜. 壮族铜鼓研究[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2005:149.

[20] 蒋廷瑜. 壮族铜鼓研究[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2005:149.

[21] 摘自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展厅。

[22] 摘自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展厅。

[23] 蒋廷瑜. 铜鼓艺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44.

[24] 武勇. 穿越时空的争论——揭开铜鼓之谜[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13.

[25] 孟威. 构建全球视野下中国话语体系[EB/OL].(2014⁃9⁃26)[2020⁃1⁃30].http://www.scio.gov.cn/zhzc/10/Document/1381945/1381945.htm.

[26] 王润珏,王夕冉.中国社交媒体的国际化探索与可持续发展——从抖音海外版Tik Tok谈起[J].对外传播,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