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文化翻译译例评析

第六节 花山文化翻译译例评析

如上节所述,花山岩画及其承载的花山文化相关的翻译文本并不多,本节将会选择一些例子进行评析。根据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总体而言,与左江花山岩画及其承载的文化相关的文本,多半属于信息型文本,传达信息是其最重要的功能,极少数文本是表达型或召唤型。从语言特点的角度来看,在词汇层面,相关文本有较多专有名词、四字格及文化负载词;在句法方面,有较多的长难句和无主句;在篇章方面,偏向于以总⁃分结构来介绍花山岩画的情况,以下选取部分译例进行评析。

原文:左江花山岩画

译文1:Zuo River Huashan Rock Painting[46]

译文2: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47]

译文3:The Huashan Rock Art of the Zuojiang River[48]

译文4: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49]

译文5: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50]

关于“左江花山岩画”的五个摘自不同来源的译文,很容易看出,这些译文是有些不同的,主要区别在于“左江”的译法,还有“岩画”的译法,这是简单的信息型文本,没有包含什么文化负载词,译者翻译的时候采用直译即可,但至于“左江”这一专有名词该如何翻译,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

接下来先分析包含“左江”的这个短语的译法。2017年11月2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这是保障公共服务领域英文翻译和书写质量的基础性标准。这份标准给不同领域的公共服务的英文译写提供了规范,比如交通、旅游、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医疗卫生、邮政电信、餐饮住宿、商业金融等领域。在这份国家级的标准里,“江”与“河”的规范译法为“River”,广州市2009年首次发布的《公共标志英文译法规范》指出:“江(河)译为River,如石井河Shijing River, 深圳河Shenzhen River,前山河Qianshan River。”但在该城市2018年出版的《广州市公共标识英文译法规范》中,又将这条规范修改为“山、河、湖等地名应当使用汉语拼音拼写”,这比首次发布的版本更加模糊,并未给出示例,其实也说明了规范的制定者对于江河等名称的翻译更加宽容,不再给出非常统一的规范。同样,在花山岩画申遗英文版宣传片中,其对“西江”的翻译是“Xijiang River”,按照这样的规范,“左江”应该翻译成“Zuojiang River”才对。然而,在这个例子中“左江花山岩画”是一个短语,如果翻译成“Zuojiang River Huashan Rock Art”未免太过于啰唆,不够简洁,也有中式英语的嫌疑。但如果像译文1,翻译成“Zuo River”也不合适,此处可以把“左江”看成“花山岩画”的修饰语,但如果翻译成“Zuo River”则不合适用来充当修饰语,因此“左江”还是翻译成“Zuojiang”比较妥当,花山岩画申遗英文版宣传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网上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网页也是如此翻译的。至于《左江花山文化岩画文化景观》宣传画册的“The Huashan Rock Art of the Zuojiang River”译法是用了表示所属的介词“of”来连接“花山岩画”与“左江”,即“花山岩画”是“左江”的,从逻辑上和意义上来说,这个译法是行得通的,但多了一个介词“of”来表示所属,有些啰唆,欠简洁,加上这种译法还有两个“the”,并且该译文还是在封面上作为书名翻译,就更不妥当了,在书名翻译中,应该去掉“the”。

再看“岩画”一词的英译,在这几种译文中,“岩画”主要有“Rock Art”和“Rock Painting”这两种译法,此外,广西民族大学金丽教授的《壮族历史文化导论》中,她将“花山岩壁画”译成“Huashan Cliff Painting”[51],这些译法究竟有何区别?那得先从花山岩画的内涵说起,如本章第一节所述,“花山”即“画有岩画的山(mountains with paintings)”,这几种译法的区别在于花山上那些花花绿绿的画到底算“壁画”,还是“崖画”或者“岩画”?这些画到底是不是一种艺术?与这些画相关的研究著作里,笔者将相关著作及其对这种画的名称列举如下(见表4⁃1)。

表4-1 学界相关著作对岩画的名称列表

从以上列表的与花山岩画相关的重要著作可以看出,在2010年之前,关于花山岩画的“岩画”的叫法有好几种:崖壁画、崖画、岩画、壁画等,其中“崖壁画”是用得最多的一个叫法,直到2010年后,才统一为“岩画”,其实这也是因为花山岩画在为申遗做准备,统一名称是个很重要的做法。这几种名称中,“壁画”其实不太合适,一般来说,壁画是指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是人类历史上较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显然花山岩画并不是画在墙壁上的画,故“壁画”这一名称用得也较少。学者们也意识到“壁画”的称呼不太适合花山岩画的情况,所以称为“崖壁画”,意为“悬崖上的壁画”,但这种称谓依然欠准确。最后还有“崖画”与“岩画”这两种称呼比较好,但“悬崖”不一定是岩石,所以读者不一定能从“崖画”这一说法中得知这样的画是刻画在岩石上的,因此,“岩画”这一名称统一了过去的几种不同的叫法。

以上为学界对于花山岩画名称统一的过程,但其实官方对花山岩画的称法一直比较统一,如图4⁃15、图4⁃16所示。

图4-15 1988年,花山岩画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者摄于2020年)


图4-16 2003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的花山岩画文化保护规划公文(图片摘自花山岩画申遗英文版宣传片)

理清了“岩画”的称法,再回头看“花山岩画”的英文译法“rock art”“rock painting”“cliff painting”,探讨这几种译文的区别。用“rock art”还是用“rock painting”?花山岩画到底是不是一种艺术?如图4⁃17所示,花山岩画与普通的画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些画出来的人物与图案等,作画风格都很粗犷,不够细腻,比如人的画像,没有五官,也看不出穿什么服饰,图案中的铜鼓也没有画出什么细节。与其说这是一幅幅画,倒不如说是一个个图案/图腾,而且有的图案不一定能辨认出作画者要表达的是什么,观众还要细细揣摩图案的含义,其中有些未解之谜,至今都没有答案,这些未解之谜吸引着大批的学者和观众来研究和观赏花山岩画。因此,花山岩画的“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画画”,用“rock painting”似乎并不太合适。金丽教授的译文“cliff painting”是2007年翻译的,当时花山“崖壁画”还没有统一为“岩画”,故该译文在当时的情形下,是接受度较高的译文。但“rock painting”这一译法,西方读者读起来会理解为“石头画”,进而容易在脑海里出现如图4⁃18所示的画面,这与真实的花山岩画是有较大区别的。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对“rock art”的定义是“Rock art, ancient or prehistoric drawing, painting, or similar work on or of stone. Rock art includes pictographs (drawings or paintings), petroglyphs (carvings or inscriptions), engravings (incised motifs), petroforms (rocks laid out in patterns), and geoglyphs (ground drawings). The ancient animals, tools, and human activities depicted often help shed light on daily life in the distant past, though the images are frequently symbolic. Sometimes a single site may have art that dates from several centuries. Rock art may have played a role in prehistoric religion, possibly in connection with ancient myths or the activities of shamans”。该定义的关键意思有三层:一是岩画(岩石艺术)是古代或史前的绘画;二是岩画的形式,包括象形文字(用笔等画成的素描或用颜料绘的画)、岩石雕刻(雕刻画或题字)等;三是岩石上描绘的古代动物、工具和人类活动等图案,虽然这些图案通常是有象征意义的,比较抽象,但通常都反映出远古时代人类的日常生活情况。从这三层意义来看,都是符合花山岩画性质的,花山岩画确实是壮族先民骆越人在古代绘制的图画,而不像“rock painting”与“cliff painting”这样的表达法可以用来指代现代人绘在岩石上的图案。花山岩画上的图案,据研究,是用天然赤铁矿石粉末配以黏合剂调和成颜料而绘在悬崖峭壁上的,这一点也是符合该定义的。再者,岩画上的图案也确实描绘的是壮族先民骆越人的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动,通过这些图案,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代骆越人的生活情况。此外,花山岩画粗犷的作画风格,以及其尚未完全解读的图腾内涵,都有一种神秘色彩,有着其艺术价值,因而,将其翻译成“rock art”比较合适,这样,英语国家读者读起来会理解为“岩石上的艺术之作”,进而对此产生兴趣,这是什么样的艺术呢?读者不禁想要一探究竟。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左江花山岩画”还是应该规范译为“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比较好。

图4-17 花山岩画图案(摘自中娱网《〈魅力中国城〉大足世代传承“匠人精神” 崇左守护祖国“甜蜜边关”》的新闻报道)


图4-18 石头画(摘自bing.com/images.)

原文:在美丽的左江两岸,绵延200多千米的陡峭崖壁上,保存着战国至东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的赭红色岩画,记录了2000多年的祭祀场景和岩画绘画活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面貌。[52]

译文:Along the two shores of the beautiful Zuojiang drainage area, massive reddish brown rock arts are well⁃preserved on the steep cliff faces which stretches over 200 kilometers. These rocks were painted by the ancient Luoyue people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Warring States and Eastern Han Dynasty(approximately from the 5th century BC to the 2nd century AD). The rock art vividly pictures the scenes of wizard sacrifice activities and rock painting activities of the Luoyue people, telling stories about local ancestors, spirit world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hases which dated back to 2000⁃odd years ago.[53]

从这个译例看来,整体而言,基本能传达原文所表达的意义,句子结构基本合理,语言表达流畅。但笔者认为,其中还是存在一些瑕疵,在此进行探讨。

首先,第一句的“drainage area”似乎多余,该短语以此为“流域”,但人们更常用“drainage basin” 表示“流域”,如“黄河流域”为“Yellow River Drainage Basin”,花山岩画主要分布于左江两岸,去掉“drainage area”后,句子更简洁,意义也更明确。另外,本句中的“steep cliff faces”的“faces”也多余,要表达“悬崖峭壁上”,直接用“steep cliffs”或者“sharp cliffs”即可,简洁明了。

其次,“Zhuang Nationality”一词的表达并不合适,“Nationality”一词通常表示“国籍”,即使表示“民族”,也不是我国各民族人民中的“民族”的意义,《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以下简称为《朗文辞典》)对该词的定义有二。

(1)the state of being legally a citizen of a particular country.

例:He has British nationality.(他有英国国籍。)

(2)a large group of people with the same race, origin, language etc.

例:th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within the former USSR.(苏联的各民族。)

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以下简称《牛津高阶词典》)中对该词的定义也差不多,两本权威词典对该词的定义都非常明确:一是表达国籍,而且是表达已经分裂了或解体了的国家的民族,如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两个国家分裂后,原来属于同一个国家的人,都可以用同一个“nationality”来表达。而且西方社会大多数都是民族国家制,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民族,或者是在政治上不承认民族,用公民代替民族以减少差异和分歧等。纵观该词的意义,明显与我国56个民族的“民族”是意义不同的,我国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的56个民族,每个民族我们通常用“ethnic group”来表达,除汉族外,其他少数民族可以用“ethnic minority(group)”来表示。在《中国·广西·崇左: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崇左篇)》系列申遗英文画册中,其前言中也提到壮族,译者采用的是“Zhu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s”[54]的译法,该译法是比较妥当的;此外,也可以直接采用“Zhuang people”这一简单易懂的译法来翻译“壮族人”。

其实在中文的词汇中,“民族”一词,实在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单个单词,“nationality”一词与我国的“民族”词义并不对应,存在词汇空缺、文化空缺的问题。国外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如在墨尔本大学的美籍学者贺大卫(David Holm)教授在其著作《杀牛祭祖:桂西北古壮字文献研究》(Killing a Buffalo for the Ancestors: a Zhuang Cosmological Text from Southwest China)中,其将“民族”译为“‘nationality’(minzu 民族)”[55],说明作者意识到“nationality”一词与中文的“民族”不是对等词语,因而在后面加了拼音与汉字。作为一名对壮族文化深有研究的外国学者,贺大卫文化差异意识很强,对此译法做了补充,以免引起误解。

而国内学界早些年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2008年前,中央民族大学校名的英文译名一直都是“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但该校2008年12月8日发布了一则《中央民族大学关于启用新英文校名的通知》,该《通知》称,经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11月20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自2008年11月20日开始,学校启用新英文校名——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无独有偶,2012年5月21日,贵州民族大学在官网发布消息称,贵州民族大学将英文名称“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更改为“Guizhou Minzu University”。这两所民族类大学先后更改其英文名,绝非偶然,两所大学都将原来校名英译名中的“Nationalities”改成了“Minzu”,一方面,固然有上述词义空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民族自信的原因,既然英语中没有单个单词能对应中文的“民族”,总不能生拉硬扯非要用“nationality”吧?况且该词的含义,放在我国的语境下,词义并不够积极,政治站位尚不够高,不能较好地传达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正面形象,难以达到较好的跨文化交流效果,因而作为国内民族类大学的龙头——中央民族大学,率先改了学校的英文名译法,在校名中加入了中国元素“Minzu”。可能外国人不太能明白何为“Minzu”,不知道这是一所什么类型的大学,但现如今,中国已经崛起,也逐渐强大起来了,既然英语中没有与“民族”完全对应的词,那就直接用拼音“Minzu”,外国人如果不明白,那可以问中国人,也自己去查“Minzu”是什么意思,我们的译名不能一直只想着西方读者能不能明白、读懂,不能总是坚持“译文中心主义”,适当时候也要坚持中国自身的文化自信,采用中国元素的译名,倒逼外国人来了解中国的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这也是可取的。

其他类似的,还有我国的5所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均将其校名中的“交通”译成“Jiaotong”,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其“人民”也没有译成“people”,而是直接用拼音“Renmin”。以上例子均说明,如果在翻译中,遇到目标语中没有对应词汇时,可试着直接采用中国元素的拼音来翻译,促使外国人主动来了解这些没有对应词的词汇的含义,见得多也用得多了,或许这样的词汇也会被英语权威词典所收录,比如“加油(add oil)”“关系(guanxi)”“旗袍(qipao)”“好久不见(long time no see)”等英语中本来不存在的词汇,均由于使用的人多、使用的频率高,这些词汇被不断传播,最终被外国权威词典所收录。正如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语言帝国:世界语言史》作者尼古拉斯·奥斯特勒2018年2月曾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说,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大语言,中文和英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深。

再次,例2的译例里,还有一处译得似乎不太妥当——“祭祀场景”译为“wizard sacrifice”。祭祀活动通常指的是人们的信仰活动,比如天地信仰、祖先信仰、生殖信仰等,人们会举行各种崇拜、祭祀活动。祭祀二字,“祭”侧重的是向祖先、向天地汇报工作,“祀”侧重的是希望天地祖先能保佑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拥有美好的生活、工作顺利等。在壮族文化里,祭祀活动通常在各种节日里举行,比如蚂节、清明节、三月三、中元节等,还有布洛陀祭祀大典、骆越王节祭祀大典等(此两个祭祀大典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举行)。每个不同的节日,祭祀活动也有相应的区别,但大体而言,基本都会杀猪/鸡/鸭等,备上五色糯米饭、好酒好茶,裁剪好祭祀用的祭纸,备好香炉、香火等祭祀用品,家庭的祭祀活动或者大型的祭祀活动通常还会请师公、巫婆等来主持,按照一定的程序,举行相关的仪式。通过各种祭祀活动,表达壮族人对于天地和祖宗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译例2中的“wizard sacrifice”意为“由男巫师主导的祭祀活动”,但这与壮族文化中的祭祀活动是有区别的。先看“wizard”一词,在壮族地区,主持祭祀活动的巫师有男的也有女的,通灵类的巫师以女性居多,男性较少,所以,如果没有图片或者相关语境明示,巫师的译名不应该单取男性或女性的词,在英语中,男巫主要用“wizard”或“sorcerer”来表达,女巫主要用“witch”或“sorceress”来表达,目前巫师相关的译名主要有两种:“wizard”(崇左壮族博物馆)与“sorceress”[56],较多的学者与文化场馆也是采取这两种译名,如《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The Epic of Bacuqloxgdoh)中也是采用“sorceress”[57];根据Cambridge Dictionary的释义,这几个词的意义分别如下。

Wizard: a man who is believed to have magical powers and who uses them to harm or help other people.

Witch: a woman who is believed to have magical powers and who uses them to harm or help other people.

Sorcerer: in stories, a man who has magical powers and who uses them to harm other people.

Sorceress: a female sorcerer.

根据以上释义,笔者认为,在壮族文化中,巫师并没有贬义,并非害人的,而多半可问吉凶、问鬼神,帮忙乡亲们排忧解难,因此该词至少是中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褒义的。如果有图片或者明确的语境交代清楚是男巫师还是女巫师,则可以直接采用“wizard”或“witch”来翻译,女巫师翻译成“sorceress”并不恰当,因为“sorceress”是拥有魔法或法术并用之于害人的。在翻译中,如果没有明确交代是男巫师还是女巫师,只是模糊的泛指,建议翻译成“wushi (a wizard or witch)”,这样翻译一方面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原词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体现当今社会所追求和强调的性别平等。再者,这样翻译,其传播意义是正面的,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建立壮族良好的民族形象,而像“sorcerer”与“sorceress”这两个词,词义含有贬义,对于壮族民族形象在国际上的传播有害而无利,歪曲了壮族民族形象,因而不建议采取这样的翻译。实际上,从例2的译文“wizard sacrifice”来看,译文存在用词语义单一的缺陷,并且未能较好地传达原文“祭祀活动”的内涵,而《中国·广西·崇左: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崇左篇)》中,译者将“祭祀活动”译为“ritual scenes”,笔者认为,这是比较妥当的译文,根据Cambridge Dictionary,“ritual”意为“a set of fixed actions and sometimes words performed regularly, especially as part of a ceremony(例行公事,老规矩;(尤指)仪式)”,因此,“ritual scenes”意为“仪式场景”,此为复数,即“一个个的仪式场景”,祭祀活动包含其活动的整个流程,而整个流程里有一环扣一环的仪式场景,故“ritual scenes”用了复数形式,是比较贴切的,此外,用“scenes of sacrifices”也可以。

例2的译文,笔者试改译如下,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Along the two shores of the Zuojiang River, a large number of well⁃preserved reddish rock arts are distributing on the steep cliffs stretching over 200 kilometers long. These rock arts were painted by the Luoyue people, the ancestors of the Zhuang people,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Warring States and Eastern Han Dynasty(approximately from the 5th century BC to the 2nd century AD). The rock arts record the ritual scenes of sacrifice and rock painting activities of the Luoyue people, reflecting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 local ancestor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hases 2000⁃odd years ago.

原文:左江花山岩画为中国宋代以来的典籍所载录,其故事和传说代代相承。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实施一系列的保护工程,让骆越先民的文化杰作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58]

译文:The creation of the Huashan Rock Art of the Zuojiang River was recorded by the classics since Song Dynasty and passed through generations. Since the 1950s,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nsisted on the principles of “Protection⁃oriented, Rescue Comes First,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and Reinforces the Administration” by implementing a series of protective measure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better 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masterwork of Luoyue ancestors.[59]

改译: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was recorded in some classics by the ancient people from Song Dynasty (about 960 to 1279 AD). Its stories and legends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Since the 1950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preservation with timely rescue; utilization under strict control” by conducting a series of protection projects,which helps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brilliant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Luoyue people.

该译例大体通顺,基本能把原文的意义表达出来,但细究起来,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第一句原文“左江花山岩画为中国宋代以来的典籍所载录,其故事和传说代代相承”,从句意来看,该句含有两层意义,一层是“左江花山岩画于何时开始被载录在何处”,另一层是“左江花山岩画的故事与传说代代传承”,因此此处可以把该句按意义分成两个小句来翻译。另外,译文中把“左江花山岩画”的整体表达拆开,并增加了主语“creation(创作)”,笔者认为,似乎并无此必要,古人记录的应该是花山岩画本身,当然可能也有下句说的故事和传说,考虑到这个小句是隐含的被动句,应该用被动语态,故该小句译为“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was recorded in some classics by the ancient people from Song Dynasty (about 960 to 1279 AD)”即可,因为“载录”的隐含施动者应该是“人”,所以增加了“the ancient people”;“其故事和传说代代相承”,“其”指的即“左江花山岩画”,也就是说“与花山岩画相关的故事和传说代代传承”,因此可以译成“its stories and legends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原文在这句的翻译中出现了省略,直接用“creation”一词,既代替了左江花山岩画被古人记载的内容,也代替了代代相传的故事与传说,笔者认为,这样翻译尚不够明确,读者难以理解到有故事和传说的存在,加上原译文的短语 “pass through”意为“穿过,经历,经验,遭受”,难以表达源语文本中的“相承”,故笔者将之改译成“passed down through”,此短语意为“从……传到……”,此外,也可译作“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第二句的译文,虽然基本上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但还可以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原句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实施一系列的保护工程,让骆越先民的文化杰作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整个句子的主干意思是“中国政府坚持某某原则,实施某某工程,做这些事情让文化杰作得到保护和传承”,这是一个复合句,前面中国政府已经做了的这些事情,可以帮助骆越文化杰作得到保护与传承,按照句意,翻译成一个英语复合句即可。因此,可译成“Since the 1950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preservation with timely rescue; utilization under strict control’ by conducting a series of protection projects,which helps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brilliant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Luoyue people”。至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四个四字格的中文短语,其实并不需要译者自己翻译,这四个短语是国家文物局提出的文物工作方针,该方针已由中国译协统一发布了其英译文,故只需要查找并沿用即可;而“坚持……原则”,原译文用的是“insist to”,笔者建议改成“adhere to”,据Cambridge Dictionary的解释,“insist to”意为“to keep doing something, even if it annoys other people, or people think it is not good for you (即使惹恼他人,或被人认为对自己无益,依然执意做某事)”,“adhere to”意为“to continue to obey a rule or have a belief(坚持,遵守,忠于)”,两相比较,笔者认为“adhere to”更胜一筹,更能达到跨文化交际效果。

原文:青山叠翠,壁立千仞;江山如练,田园似锦。今天我们置身于这梦幻般的山水间,观赏岩画,了解世界,驻足凝思:花山既是自然造化的天工之笔,也是人类创作的巅峰杰作。花山,是广西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60]

译文:The peaks are covered with verdure and the cliffs stand upright along rivers winding like long silk ribbons. What a fairyland this is!Surrounded by the dreamy scenery, we are offered the opportunity to not only appreciate rock art, but also travel back in time to acquir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This is Huashan, a precious gift from nature and wonder of human creature. Huashan belongs to Guangxi, as well as to China , and most importantly, it belongs to the whole world.[61]

从文本类型来看,原文是呼唤型文本;从语言特点看,原文用了较多四字格,体现了汉语意合(parataxis)的特点,具有浓浓的中文韵味。中英双语不同,因而翻译本段并不容易,但译者还是做出了出色的译文。原文“青山叠翠,壁立千仞;江山如练,田园似锦”,这是四个并列的四字格短语,描绘出了左江花山岩画地区的美丽风景,这几个四字格短语其实是这段话里最难翻译的内容,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也分析了不同的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座座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这些山都很陡峭,山脚下蜿蜒的江水像一条白色缎带一样,田园风光秀丽,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呀!译者将其直译出来,由于汉语句子结构不是严格的主谓宾结构,因而译者在描述的几个对象中,选出“青山”“峭壁”来充当主语,省译“田园似锦”,总结增译“What a fairyland this is!”,译文就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果将“田园似锦”也翻译出来,那语言表达就会有些啰唆,毕竟英语不像汉语这样言简意赅,翻译后,字数要增加不少,字数太多就会显得烦琐。总之,这个译例翻译得较为准确、通顺,能较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功能,是一个优秀的译例。

总而言之,与左江花山岩画相关的各种译文,绝大部分都翻译得不错,如果质量达不到要求,那也无法帮助左江花山岩画顺利申遗成功,因此,在花山岩画申遗的过程中,文本翻译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沟通中外的桥梁,其功不可没。如今,左江花山岩画进入后申遗时代,在有了“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光环之后,后续的进一步推广与对外传播,以及打响花山岩画文化的品牌,都十分重要,而这也是当前宣传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本节探讨了一些左江花山岩画及其文化翻译中存在的小问题,尽管相关译文存在缺点,但瑕不掩瑜,人无完人,译文也没有完美的译文,笔者探讨其中个别问题,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相关部门、学者与译者的重视,未来将左江花山岩画相关的文本翻译做得更好,以便促进左江花山岩画及其文化的传播,弘扬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