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概述

第一节 服饰文化概述

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足以证明服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古代,服饰主要用来遮身蔽体、驱寒保暖,但到如今,服饰的功能远不止这些,除了具备美感功能,同时也是人们对一个民族身份认同的体现。服饰包括服装与装饰。服装一般泛指衣服,也包括帽子、鞋子与袜子等。装饰一般指头饰、项链、耳环、戒指、手表等饰物,也包括人的体饰,如发饰、文身等。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民族风情、审美观念与宗教信仰等信息。

壮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虽有自己民族的语言,但并没有属于相应语言的文字,故对于古代的壮族服饰并无太多文字记载。据可查的文献,关于壮族人服饰的相关描述有“男着短窄衣,裂布束胫,出入恒佩刀”[1],到了唐代,男子则穿唐装。唐装的样式为上衣对襟,裤子为宽裤脚的样式,而女子的服装则样式比较多元化,有“女衣不掩膝,长裙细褶,缀五色绒于襟袂裙幅间”[2],也有“妇人皆着异裙,裙脚以白粉绘画作花卉水波纹,壮则以红绒刺绣”[3]。总之,过去壮族女子的服饰样式颇多,但相关的影像资料却难觅其踪,故也较难还原当时服饰的模样。在装饰方面,倒是可以从左江花山岩画这一部无字的壮族百科全书中找到一些印记。在岩画的图像上,可以看到人物的发型有短发、披发、辫发、椎髻等样式,在装饰物方面,主要有羽毛这一种类,羽毛装饰于人像的头部以及身体,此外,饰物还有兽角,戴于头上,还有的人像头戴兽形帽等。而到了清代,壮族服饰的样式、色彩都比过去要丰富,“妇女多穿短衣长裙,颜色以青色为主,裙上绣以花线,或饰以锦边,裙有细褶;发式为椎髻辫发,插银簪缠布帕,戴项圈、耳环、手镯等。男子穿青、蓝衣服,以布缠头,有的则戴帽子。男女大多跣足,探亲访友或参加宴会时亦有穿鞋袜者。土官平时穿民族服装,有重大活动时着汉式官服”[4]。到了近代,如清末民初时期,此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壮族也逐渐受到国内主流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壮族服饰的变化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洋布土纱代替土布土纱者增多;二是样式趋向汉装,由繁杂转向朴素,壮族妇女裙装多被裤装代替,花边之类的衣饰也逐渐减少,除了头帕和少数首饰之外,人们大多不再戴银簪、项圈、手钏等饰物,男女服装都趋同汉族,尤其是男装;三是服饰文化的变化因城乡地域不同而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受汉族服饰影响最大,乡镇次之,农村受到的影响因地理位置离城市远近与否有所不同,偏远地方受到的影响较小。[5]

经过历史的变迁,到现代,壮族人的服饰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平等和团结的方针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各族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民俗习惯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壮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壮族人的穿着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也逐渐向简便的服饰靠拢,简便的服饰能更好地适应生产与劳作。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壮族人的服饰比较单调,盛行穿黄军装、中山装、对襟装等,颜色多为蓝色、灰色与黑色等。在现代生活中,壮族人的着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城乡,各年龄阶段的人们,服装大多偏向多元化,种类繁多,丰富多彩,不少壮族人也会穿流行的西装与其他时装。总之,平时的时候,壮族人的穿着以简便为主,跟汉族人的服饰基本趋同,但节日、走亲戚或婚丧嫁娶时仍有人穿传统壮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