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阐释
2025年09月26日
5. 阐释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特有的魅力。不同的民族,民俗节日文化又各不相同,对于某些民族中特有的表达法来说,需要加些注释,译文读者才能更好地明白这些表达法的意思,即阐释性翻译。不过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各种翻译技巧并不是分割开来一一使用的,很多时候要结合在一起使用,比如“音译+阐释”“直译+阐释”等。
学者金丽介绍壮族民俗节日“三月三”时,提到了壮族的歌仙刘三姐。刘三姐是壮族人家喻户晓的歌仙,但外国人却可能没听说过,所以译者在处理这一人物的时候翻译为“Liu sanjie, the third girl of the Liu family”[7],这里采用的是阐释性翻译的方法,经过阐释,目标语读者能较好地明白刘三姐是刘家的第三个女孩这一文化内涵,有效弥补了翻译中容易造成的文化亏损(cultural loss)。该学者翻译的另一个例子“歌圩”译成“Gexu, thus are song fairs, songfests or singing festivals”[8],也是采用了音译加阐释性翻译的方法,经过阐释,译文读者能够理解“歌圩”实际上就是大家一起唱歌的节日,当然“歌圩”的内涵并不仅此而已,译者在下文还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从文化的角度看来,这两处翻译比较完整地把原文里包含的文化内涵传递到了目标语文化里去,译文读者一看就大致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丰富了目标语文化读者的文化体验。而且,阐释性翻译不像加注的方式那样会影响行文和读者阅读的流畅性,不仔细分辨,甚至都不容易发现这是译者的阐释,没有明显的翻译痕迹,译文可读性比较强,而且增加了相关民俗节日背景知识后,更便于译文读者自行消化,也有助于民俗节日文化的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