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本书即将付梓,写作过程颇为漫长,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方才完稿。作为一名从事文化与翻译研究方向的高校教师,在壮族聚居的地区工作、居住多年,耳濡目染了许多壮族民俗事象,我对此也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因此“壮族民俗文化翻译研究”这一写作主题在我脑海中已经多年,但囿于学识不足以及资料搜集尚未齐全,一直迟迟未动笔。

直到2018年,我完成了一项校级科研课题——《桂西南壮族民俗节日活动文化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14YB013),虽然这只是一项校级课题,但我和我的团队成员花了整整4年的时间,其间走访了壮族地区多个县市、乡镇、村寨,也去了多个县市的文化馆、民族与宗教委员会等部门,进行了近百次调研,多方收集资料,方才对桂西南壮族地区的民俗文化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也对该区域的民俗文化外译、外宣的情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人聚居的核心区域,而桂西南又是广西壮族人聚居的核心区之一,基于对该区域的壮族民俗文化的了解以及对广西、云南等地壮族民俗文化外译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才最终确定了本书的写作主题。

确定了写作主题后,在桂林理工大学吴先泽教授的建议下,联系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与我签订出版合同后,我便开始正式收集资料进行写作。作为一个科研小白,要完成一本学术专著的写作,实属不易。所幸的是,我的先生黄平作为土生土长的壮族人,同时也是研究壮族文化的学者,他为本书的写作框架与思路进行了把关,写作中遇到的许多民俗文化专业术语使我困惑,也是他一一为我指明方向,使得我的著作能够顺利完成,可以说,没有他的大力支持,本书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完成。其次,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辛苦劳作,坚忍不拔,是他们使我明白信念、勤奋和决心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达成自己的目标,他们是我坚强的后盾,是我在写作中遇到困难时的明灯,促使我坚持不懈地完成书稿。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公公婆婆,他们默默地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使得我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进行写作,还有我的女儿,她活泼可爱,每当我思路中断的时候,她给予我的慰藉,让我能够文思泉涌。此外,我还要感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民俗学研究专家黄尚茂副教授,他通读了全书初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本书得以更加完善。接下来,我要特别感谢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旅游管理硕士点建设项目和广西民族学院左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他们为本书的出版资助了部分经费。另外我还想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唐梦琦女士,她为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才使本书得以出版。最后,我还想感谢我的同事们,他们给我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帮助,如韦艳姣老师,她十分热爱翻译,又是土生土长的壮族人,她在百忙之中抽空通读了全书,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还有杨琳琳老师,她具有十分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在一些译例的评析中,给我灵感与启发;还有其他同事也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使我的写作能顺利进行,在此一并感谢!

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壮族民俗文化涉及面很广,翻译也绝非易事,而壮族民俗文化翻译研究也不是一个容易研究的主题,加上我本人是英语专业出身,民俗学基础较为薄弱,以及壮族民俗文化相关翻译资料的稀少且收集不够全面,都导致本书的写作可能不够完善。在对译例进行评述的过程中,或许有不甚合理之处,或许存在认识不到位甚至有误的情况,在此,我诚恳地希望学界的专家与广大的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20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