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求子礼俗
2025年09月26日
(一) 求子礼俗
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得中国社会对求子习俗颇为重视,求子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婚后久久不孕的夫妇为了达到怀孕的目的而向神佛菩萨祈祷、实行巫术等仪式的民俗。求子习俗通常有不同的类型,比如向神灵求子、由旁人送子、性生殖崇拜与性行为模拟巫术等,其中,向神灵求子这种方式用得最多。
在壮族文化里,求子的礼俗也渗透在新婚夫妇的结婚仪式中。许多壮族人在结婚大喜之日,会请夫妇双全、多子多福的妇人帮新人安床、铺床、挂蚊帐等,并在婚礼仪式后,请一群孩童到婚床上去嬉戏,以期预兆新婚夫妇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此外,壮族人还通过求花的方式来求子。在壮族文化里,有花婆崇拜的习俗,这一习俗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南、西北一带。花婆是壮族民间信仰的神祇,亦称“圣母”。旧时,家家户户均设置“敬祀花婆先师之神位”。每年二月初二(相传系花婆诞辰)为专祀节日,通常于是日向花婆请愿,人们会到河边架一根竹子或木条,上悬红线、红纸,谓之“红桥”,请花婆沿红桥过河到其家,赐予他们子嗣,保佑子女健康。几天后,把象征红桥的竹子取回家,架在卧房门上,逢年过节焚香膜拜。若应愿,则举行“剪花”还愿仪式,杀猪宰牛祭祀,并请道公剪彩花、念经,跳师公舞,通宵达旦。还有数年一度的全寨性集体祭祀活动,谓之“作星”。清初诸匡鼎《徭僮传》载:“(僮人)又数年延师巫结花楼,祀圣母(即花婆),亲族男妇数百千人歌颂号叫、剧戏,三四日夜乃毕,谓之作星。”[1]壮族还有求子的节庆,如崇左市江州区的左州金山镇花炮节,花炮节2010年5月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当地百姓哪家没有后嗣的,就在这一天向观音求后嗣、福禄,在壮族文化里,求子即求花,后来就以花为鸣炮来举行抢花炮活动,现在该节日已经成为群众性的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