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的契机

(一) 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的契机

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中进行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契机,壮族民俗文化应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顺势而为,依照国家文化政策,根据自身特色,进行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

壮族人口分布较多的省/自治区大部分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主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西南地区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从国家层面的规划来看,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也很明显,但这里主要描述的是经济方面的合作愿景,到目前为止,各种合作早已超越经济领域,延伸到了文化、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为壮族民俗文化的“走出去”提供了珍贵的机遇。

根据国家商务部的统计,2019年1—8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3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9.7亿美元,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尼、巴基斯坦、泰国、阿联酋、越南、老挝、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等国家。[5]由此可见,在经济合作方面,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十分密切。此外,在文化交流方面,2019年4月22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发表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中提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形式多样。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办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文物展、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图书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和互译互播。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相继成立。中国与中东欧、东盟、俄罗斯、尼泊尔、希腊、埃及、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共同举办文化年活动,形成了“丝路之旅”“中非文化聚焦”等10余个文化交流品牌。此外,“一带一路”旅游合作也逐步扩大。从这些统计和报告中可以看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面非常广,未来将是全方位的合作、更细致的合作、更密切的合作。但总体而言,各种合作与交流活动目前还是面向东盟国家的较多,壮族与东南亚各民族同宗同源,文化相近,习俗相似,可以借此契机,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在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人是传播的主体,决定了要传播的内容是什么,由谁来传播,通过什么渠道来传播,对谁传播,预设取得什么传播效果。但传播不是单方面的,需要足够的受众,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65个,涉及人口超过4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超过60%,文化丰富多样,有伊斯兰文化、非洲文化,还有欧洲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可促进多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拓宽了路径,也为中国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拓宽了途径。

除了上述的合作与交流外,壮族地区也因地制宜,基于当地的特点,制定了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的《广西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路与行动》、云南省制定《云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贵州省制定《贵州省推动企业沿着“一带一路”方向“走出去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各类政策。总之,在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下,壮族地区也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人文交流方面,在教育、医疗、人才、文化、旅游、学术、媒体传播、减贫开发、国际友城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深化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留学生、青少年、妇女、智库等友好合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各国展开越来越紧密的合作,这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扎下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机遇与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下,壮族民俗文化应努力“借帆出海”,顺势而为,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这对于传播中国壮族民俗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