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文化概述
广西的壮族,主要聚居于左右江地区,而在贯穿桂西南的左江两岸,绵延200多千米的悬崖峭壁上,分布着战国至东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壮族先民骆越人所绘制的赭红色岩画,在壮语里,这些画有岩画的山被称为“pya laiz(岜莱)”,即画得花花绿绿的山或画有花纹的山,汉语译为“画山”,因为“画”与“花”发音相近,所以又称为“花山”(见图4⁃1)。这些岩画,记录了2000多年前的祭祀场景和岩画绘制活动,历经千年而不褪色,堪称世界一大奇观。
图4-1 花山岩画
(摘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
左江岩画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岩画,由岩画密集分布的、极具代表性的3个遗产区域组成,包括38个岩画点(含109处岩画,共4050个图像)[1],其中宁明花山岩画规模最大、图像最多、最为集中,场面也最为壮观。总体而言,花山岩画的图像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人像、器物、动物、自然物等。其中以人像数量最多,占全部图像的80%以上,人物图像最高的为3.58米,最小的为30厘米,大部分的人像高度均在1~1.8米之间。多数的人像呈屈双臂肘上举、两腿屈膝半蹲的裸体状态(见图4⁃2)。人像图主要分为正面图及侧身图两种姿态,人像的高低、大小象征着不同的身份与地位。器物的图像主要有铜鼓、羊角钮钟、环首刀、长剑、扁茎短剑、矛、面具、舟船等。动物图像主要有马、鹿、狗、鸟等。花山岩画是壮族艺术文化的代表,在壮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图4-2 花山岩画
(摘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
2016年7月15日,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9处世界遗产,同时也是我国首个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后,花山岩画进一步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展现在世界观众的眼前,花山的神秘与独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世界了解花山的愿望更加迫切。但当前,关于花山文化的外宣与传播的力度还远远不够。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上《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2014—2018)》的制定,作为毗邻东盟的地区,广西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而壮族文化是广西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华夏五千年文化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做好花山文化的外宣翻译与传播是一项迫切而又十分重要的任务,这也是笔者撰写本书的重要意义之一。
花山文化指的是以广西崇左市宁明县花山岩画为典型代表的左江岩画所产生的民族传统文化[2],即以花山岩画为载体的文化现象,包括花山宗教、花山习俗、花山绘画、花山歌舞、花山体育、花山文学等方面。花山岩画是壮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花山文化也包罗万象,既包含了属于民俗文化的内容,也包含了不属于民俗文化的内容。鉴于花山文化在壮族地区属于较为重要的文化,本书将其归类到民俗文化中。花山文化与东南亚各族文化同根同源,既是壮族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东南亚各族与我国壮族共同的祖先所创造的文化瑰宝。
花山文化具有广西左江流域各民族的文化特点,是该地区各族人民的祖先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宝藏,花山岩画上的图案所描绘的是壮族先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内涵丰富的花山岩画,更像是一部无字的壮族百科全书,是了解壮族民俗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