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文化翻译概况

第三节 铜鼓文化翻译概况

尽管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鼓习俗与铜鼓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围绕铜鼓文化进行的翻译与花山岩画及其文化的翻译相比,还是非常少的。铜鼓文化在壮族民俗文化里,虽然也非常重要,但其受重视程度以及知名度均不如花山岩画,所以与铜鼓文化相关的翻译更少。目前为止,与铜鼓文化相关的重要著作,有广西民族大学李富强教授与占塔皮里·兼西苏拉合著的《中国—东南亚铜鼓·老挝卷》(Bronze Drum of China—Southeast Asia)[5],该书以中、老、英三种语言进行对照书写,辅以较多的铜鼓介绍图片,对老挝出土的铜鼓进行了介绍。但以介绍中国铜鼓为主的外文著作目前似乎并未有相关书籍出版。在国外,相关翻译资料零星地分布在YouTube等知名视频网站上,也有少量外文网页有所涉及,在国内,相关翻译资料零散地分布在壮族各地区的博物馆以及旅游宣传资料上。

在国外资料方面,铜鼓文化的翻译与介绍主要以视频的方式出现。在国外知名视频网站YouTube上,有部分与铜鼓相关的视频,包括中国的铜鼓、越南的铜鼓以及缅甸的铜鼓介绍。在该视频网站上,铜鼓的译名主要有四种:Dong Son Drum,Frog Drum,Rain Drum,Bronze Drum。我国目前采用的译文是“Bronze Drum”;美国的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也有馆藏来自广西的灵山型铜鼓,该灵山型铜鼓是馆藏中最大的铜鼓,该学会网站[6]上专门介绍了该铜鼓的相关信息,网站上也介绍了缅甸、泰国、越南等其他国家的铜鼓。总体而言,相关的译介不多,介绍单一。

在国内资料方面,笔者经过长时间、多方面的文献搜索,尚未找到关于铜鼓文化的外文翻译读本,国内对铜鼓文化进行介绍的视频有央视新闻频道的“Journeys in Time”栏目在广西录制的“Bronze Drum”专题,该专题介绍了铜鼓的铸造过程以及铜鼓文化需要传承的重要性。关于铜鼓介绍的英文网页有“China Culture Tour”网站[7],此外还有广西壮族自治区门户网站英文版[8]

为了搜集资料,笔者赴壮族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崇左壮族博物馆、百色市右江民族博物馆、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等进行调研、采集语料。经过整理,发现对铜鼓文化有较多介绍以及英文翻译的是广西民族博物馆,其他博物馆对铜鼓的文字介绍都较为简单,图片资料和铜鼓实物展示也不多,因此本书将要评析的铜鼓文化翻译译例大多来自广西民族博物馆。

从搜集到的语料来看,广西民族博物馆里与铜鼓相关的语料相对较多,也基本都有英文翻译。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里,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铜鼓实物展品,也有世界上最大的铜鼓展品。从对铜鼓展品的介绍而言,除了壮族铜鼓外,还介绍了瑶族铜鼓、彝族铜鼓、苗族铜鼓等其他民族的铜鼓,也介绍了铜鼓的历史及其发展演变,以及广西古代铜鼓、滇系铜鼓和粤系铜鼓、铜鼓铸造工艺、铜鼓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几乎所有文本都有英文翻译。翻译整体质量较高,这也体现出广西民族博物馆重视广西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外宣意识较强。

在壮族人口聚居数量较多的地级市——崇左市,其市内的壮族博物馆也有铜鼓相关介绍及英文翻译,但总体而言,语料较少。该博物馆介绍了铜鼓在世界上的分布,铜鼓的发展演变、用途,以及花山岩画中的铜鼓元素,但该馆并无铜鼓藏品展出,这对于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铜鼓的样子是有欠缺的,其对铜鼓内容的介绍主要是通过几张展板进行展示,内容相对简单,但几乎所有的文字内容都有英文翻译,这一点做得还是很不错的。

在壮族人口聚居数量较多的另一个地级市——百色市,其市内的民族博物馆也有英文翻译,跟崇左壮族博物馆一样,语料较少,仅是简要介绍铜鼓的概况以及铜鼓的类型,铜鼓的概况介绍中英文文本均有,但铜鼓的类型介绍就缺少了英文文本。其余还有几面铜鼓的展品有其英文名称翻译,此外就没有太多关于铜鼓的介绍了。

除了广西外,馆藏铜鼓比较多的省份是云南,而在云南,馆藏铜鼓最多的要数文山。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里,也有少量关于铜鼓的介绍。该博物馆对铜鼓的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铜鼓的起源、分类、铸造工艺,文山当地对铜鼓的研究,铜鼓与彝族的关系,以及文山当地出土的铜鼓等,相关介绍也几乎都有英文翻译。与百色、崇左等地的博物馆相比,该博物馆对铜鼓的介绍更全面、详尽,也许是因为文山当地有较多铜鼓出土且铜鼓文化在该州影响力较大的缘故。

除了以上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博物馆,湛江市博物馆、遂溪县博物馆、廉江市博物馆、化州市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以及阳春市博物馆等也有馆藏铜鼓,囿于时间关系,笔者并没有赴这些博物馆去考察其馆藏的铜鼓及其翻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