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文化译例评析
关于铜鼓文化翻译的语料虽然不算太多,但整体而言,也有一定的数量了,本节将评析一部分收集到的译例。
原文:“天元孔明”铭坎卦铜鼓(馆藏065号)(见图5⁃17)
明朝天元(公元1379年)
译文:Bronze Drum with “Tian Yuan Kong Ming” Inscription and Kan Divinatory Symbol (Museum Collection No.065)
Early Ming Dynasty Tianyuan Reign (AD 1379)[9]
图5-17 “天元孔明”铭坎卦铜鼓(馆藏065号)图
(笔者2019年8月2日摄于广西民族博物馆)
该译例是对一面铜鼓进行的简短介绍,广西民族博物馆里关于该面铜鼓更详细的信息如下:明代“天元孔明”铭坎卦铜鼓(见图5⁃18),面径47.8厘米,高27.5厘米,足径48.5厘米,重20.8千克,一级文物。鼓面略出鼓颈外,胸径大于面径,腰部起凸棱,胸、腰、足间无分界线,辫纹扁耳2对,合范线4道。鼓面太阳纹十二芒,芒间心形纹,芒尖穿至第二晕,一、二弦分晕,共9晕,主晕饰“天元孔明”“福寿进宝”“寿字形”铭文,其余饰酉字形纹、乳钉、如意云纹、同心圆纹、羽纹、坎卦四道。鼓身凸棱以上除梅花状乳钉外其余不清;凸棱以下饰羽纹、如意云纹、图案三角形;属麻江型中期鼓的标准器,面沿饰有坎卦(见图5⁃19),坎卦是求雨用的,说明此鼓是少数民族用作祈求风调雨顺的礼器。
就这面铜鼓相关的内涵来说,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所著的《铜鼓艺术研究》一书中也有介绍:“天元”是明代初年元后主古恩帖木儿[10]的年号,为公元1378—1387年,“孔明”是当时西南民族对铜鼓的代称,“天元孔明”就是天元年间制作的铜鼓。[11]
据笔者观察及了解,这是一面明代的铜鼓,鼓面上有“天元孔明”的铭文,由于年代久远,看实物能辨认出来字体,但照片上难以辨认出字体。在铜鼓鼓面的边缘,有坎卦图案,如图5⁃20所示。
图5-20 “天元孔明”铭坎卦铜鼓上的坎卦图案
(笔者2019年8月2日摄于广西民族博物馆)
对于“坎卦”这样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汇,外国人大多不了解。坎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卦象之一,坎为水卦,坎卦在天象为雨、雷、露、霜。如前所述,铜鼓既是神器,也是娱乐人的乐器。在古代,铜鼓面上有“坎卦”卦象,说明该铜鼓是少数民族用来求雨的铜鼓,古人通过这一卦象,向老天求雨,祈求风调雨顺。在以上译例中,译者用了直译法,选择将这一文化内涵直接传递到目标语文化中,但并无阐释和加注。
那么,对于“坎卦”这样的一个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词语,是否应该传递到目标语当中去呢?“坎卦”来自《易经》,在中国文化里,《易经》被誉为“六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冯友兰曾称赞《易经》: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12]在西方,《易经》也早已声名远扬,早期由传教士带回传播,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极为风靡。可以说,部分国外学者对于《易经》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也试图去钻研这样的一部中国奇书,但普通民众就未必对此很了解,毕竟哪怕是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了解《易经》的奥秘也绝非易事,因此,在此译例中,无须把“坎卦”的含义完完整整地传递到目标语当中去。但笔者认为,在关于这面铜鼓的介绍中,这个译例应该把“坎卦”的“求雨”含义传递到目标语中去,在翻译中可以采取加注的方式来翻译,因此,对于此译文,笔者建议修改如下。
译文:Bronze Drum with “天元孔明” inscription and Kan Trigram Symbol(Museum Collection No.065)
Early Ming Dynasty Tianyuan Reign (AD 1379) (Note: Kan Trigram, a trigram of the Eight Trigrams in The Book of Changes, means water, people used this trigram to pray for rain in the ancient time)
在修改的译文里,笔者首先将“天元孔明”如实地传译到目标语中,毕竟,这里所提到的铜鼓上刻的是中文“天元孔明”的字样,并非拼音“Tian Yuan Kong Ming”。退一步来说,用拼音来音译,目标语读者一是不一定会念,二是更想不到会是“天元孔明”这几个字的铭文,倒不如把这几个字当作一组符号,直接照搬到目标语中,让目标语读者知道上面刻有这样的几个字,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目标语读者可以求助于相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或者学者等。另外,笔者用加注的方式,增加了“坎卦”的内涵注释,将“坎卦”是用于“求雨”的意义传递到了目标语中,目标语读者就能明白这面铜鼓的重要意义。虽然加注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但由于译文是在博物馆中展出,这跟旅游景点等地的文本翻译又有所不同,在旅游景点,游客的主要目的是欣赏景观,而在博物馆,文化气息则要浓厚得多,这是一个供观众静静观察展品、细细思考的地方,故而补充注释不会给读者增加太多负担。
另外,笔者还将原译文的“Kan Divinatory Symbol”改成了“Kan Trigram Symbol”,从较多与《易经》或风水相关的外文网站中的表达法来看,绝大部分情况都是用“Trigram”,主要网站如下。
① http://www.baharna.com/iching/articles/river_trigrams.html.
② https://www.yijing.nl/trigrams/29⁃kan.html.
③ https://www.fengshui.net/history/the⁃origins⁃of⁃the⁃eight⁃trigrams⁃6278/.
④ http://egreenway.com/taichichuan/trigram.htm.
⑤ http://pages.ucsd.edu/~dkjordan/chin/Baguah.html.
⑥ https://www.iching⁃online.com/iching⁃trigrams.htm.
⑦ https://nirc.nanzan⁃u.ac.jp/nfile/3048.
这些网站有欧美的,也有日本的,都是外国人编辑的内容,原汁原味的外文语料更能说明问题。“Divinatory”与“Trigram”这两个词在很多英语词典中都查不到,但是在国外的“The Free Dictionary”中查到了这两个词的释义。
Divinatory:The art or act of foretelling future events or revealing occult knowledge by means of augury or an alleged supernatural agency(通过预言或所谓的能通灵的人来预测未来或透露玄机的艺术或行为).
Trigram:A figure composed of three solid or interrupted parallel lines, especially as used in Chinese philosophy or divination according to the I Ching(是一种由三条平行的实线或虚线组成的图案,尤其是在《易经》中的中国哲学或占卜中会使用到).
从以上释义来看,此处显然用“Trigram”比用“Divinatory”更合适。
原文:十二生肖纹铜鼓(馆藏229号)(见图5⁃21)
清(公元1644年~1840年)
译文:Bronze Drum with 12 Year Animals Pattern (Museum Collection No. 229)
Qing Dynasty (AD 1644⁃1840)[13]
图5-21 十二生肖纹铜鼓(馆藏229号)图
(笔者2019年8月2日摄于广西民族博物馆)
在该译例中,有一个涉及中国文化的词:十二生肖。译者将其译为“12 Year Animals”,这一译法是否到位呢?先来看看铜鼓本身(见图5⁃22)。
图5-22 十二生肖纹铜鼓
(笔者2019年8月2日摄于广西民族博物馆)
该面铜鼓鼓面中心为十二芒的太阳芒,这反映了壮族先民的太阳崇拜信仰。在外侧的圈上有十二生肖图,在蒋廷瑜先生《壮族铜鼓研究》一书中这样诠释:十二生肖铜鼓,大约从明代开始,在麻江型铜鼓上出现十二生肖图像,而且作为主晕。铜鼓十二生肖图形有浮雕和线刻两种,浮雕是剪影式的阳纹,线刻则勾画出外部轮廓,一般都勾画得很稚拙。镌刻于铜鼓上的十二生肖图,即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对应的12种动物,亦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12种动物或传说中的灵异。[14]对于这些非常具体的含义,也并不需要完全传递到目标语中,因为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文化的十二生肖跟西方文化中的十二星座是类似的东西。当然,英文的受众不一定只有英美人士,但来自其他非英语国家的外国友人,如果不懂中文,一般也是阅读英文介绍。除了西方国家有十二星座外,越南也有十二属相,属相动物跟中国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越南人用猫代替了兔;墨西哥同样也有十二属相,其中属相里的虎、兔、龙、猴、狗、猪跟中国的一样,其余六种与中国不同。此外,印度也有十二生肖,其属相动物与中国差不多,只是用狮子代替老虎,用金翅鸟代替鸡;印度的十二属相来源于佛教典籍《阿婆缚纱》,内有十二位神将各驾一动物的记载。法国也有十二属相,不过他们生年的肖像物不是动物,而是天文学上黄带的十二个星座: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依月序排列,即一月份出生的人属摩羯星座,其余按照顺序类推。缅甸人用八大属相,肖像物是宇宙间的星球,其算法亦颇奇特,是在一星期中以日计,即星期一为“太阳”,星期二为“火星”,星期三上午“水星”,下午“罗睽星”,等等。由于星期三分上下午,故一星期中可分出八个属相。[15]总而言之,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一套属相系统或星座系统,不管是属相系统还是星座系统,外国人对待自己国家的属相或星座,和我们对待十二生肖大体上是差不多的,只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的表达而已。
笔者浏览了较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外文网站,发现“十二生肖”相关的译文主要有两种:“12 Chinese zodiac animals”与“12 Chinese Year Animals”。与译例2中的译文不同,这两种译文,无论是哪一种,都有“Chinese”一词,以示这是中国的,而非他国的,毕竟其他国家也有十二生肖。笔者认为,这样的表达更为准确,故该译例的译文可以修改为如下。
译文:Bronze Drum with 12 Chinese Year Animals Pattern (Museum Collection No. 229)
Qing Dynasty (AD 1644⁃1840)
经过修改后的译文,能更准确地表达出这是中国文化里的十二生肖,能够增进跨文化交际。
原文:孔明将军出行图铜鼓(馆藏78号)(见图5⁃23)
译文:Bronze Drum with Picture of Kongmin General Going out (Museum Collection No. 78)[16]
图5-23 孔明将军出行图铜鼓(馆藏78号)图
(笔者2019年8月2日摄于广西民族博物馆)
此译例的孔明将军指的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孔明是他的字。该译例的译文中,“孔明”采用拼音音译,但是拼写错误,正确应该是“Kongming”,而非“Kongmin”。另外,“将军”是个头衔,应该放在名字的前面,因而,应该是“General Kongming”。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目标语读者对于孔明这一中国文化历史人物并非很了解,但孔明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说起他,在中国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位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的雅士,很多老百姓都认为孔明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是智慧的象征,在这个译例里,译者也是可以通过加注的方式来介绍孔明的。因此,这个译例可以改译为如下。
译文:Bronze Drum with Picture of General Kongming Going out (Museum Collection No. 78) (Note: Kongming, whose first name is Liang, last name Zhuge,a famous strategist in ancient China)
关于孔明身份的介绍,国外的几个较权威或点击率高的网站有不同的译法。
① 对于孔明这个人物,《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介绍为“Zhuge Liang, celebrated adviser to Liu Bei, founder of the Shu⁃Han dynasty (221–263/264)”。
② 另一百科全书“New World Encyclopedia”将其介绍为“one of the greatest Chinese strategists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s well as a statesman, engineer, scholar, and inventor”。
③ “travel China guide”这一旅游知名网站将其介绍为“Prime Minister of Shu Kingdom”。
④ 另一知名旅游网站“China highlights”将其翻译为“a famous strategist in ancient China”。
综合以上各种介绍,笔者认为,在博物馆介绍文本的翻译中,采取通俗易懂的一个版本就可以了,诸葛亮核心的身份是足智多谋,是个军事家、谋略家,最重要的是把这个身份介绍出去,而其他身份,则不用介绍太多,不然加注内容太多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也不利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目的的达成。
原文:游旗纹铜鼓(馆藏199号)(见图5⁃24)
译文:Bronze Drum with Flying Streamer Pattern (Museum Collection No. 199)[17]
图5-24 游旗纹铜鼓(馆藏199号)图
(笔者2019年8月2日摄于广西民族博物馆)
原文:铜鼓大小、轻重不一,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
译文:Bronze Drums are of different sizes and weight. The face of the drum is decorated with lines of the sun rays or images of triangles, moire, nipples, combs, flags, etc.[18]
将以上例4、例5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例4的译例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例5的译例摘自百色市右江民族博物馆,两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的词——“游旗纹”,但译文却不同。例4译为“flying streamer”,例5译为“flag”,根据《朗文辞典》,“streamer”意义如下。
①a long narrow piece of coloured paper, used for decoration on special occasions(一条细长的彩色纸条,用来在特别的场合做装饰).
②a long narrow flag(一条细长的旗).
“flag”意义如下。
① a piece of cloth with a coloured pattern or picture on it that represents a country or organization (装饰有彩色的图案或图画的一块布,通常用来代表一个国家或组织).
② a coloured piece of cloth used in some sports as a signal or as a sign showing the position of something (一块彩布,运动中常用来表示信号或表示某事物的位置).
仅从英文词义解释,无法得知哪种译法更准确,还需要探究原词的意义。蒋廷瑜先生所著的《壮族铜鼓研究》一书中对“游旗纹”做了详细的解释:“游旗纹”是由图案化羽人纹演变而来,像道教的幡,是飘幡的一种(见图5⁃25)。主要出现在麻江型铜鼓的鼓面,有时成为鼓面的主晕,因而称此类铜鼓为游旗纹铜鼓。这些游旗有年代或地域上的变化,其飘幡有二游、三游的,更多的是它的变体,用简单的线条代替了飘带。[19]
图5-25 游旗纹图案[20]
结合蒋廷瑜先生的解释,再观察上图,可以发现,上图展示了3种不同的游旗纹,飘幡有二游的,也有三游的,蒋廷瑜先生用了“飘带”一词,说明这些飘幡其实并不是很宽,应该是比较细长的,故例4、例5两种译文里,例4的译文“flying streamer”更为接近“游旗纹”的含义,表明了是一种在飘动的细带,而不是译例5中的“flag”。“flag”一词通常会让人理解为是旗帜,这就与“游旗”的意义相去甚远了。
原文:铜鼓文化,因历史悠久而隽永,因依附人民被传承;铜鼓艺术,因表现千般而广众,因发展卓著而辉煌。植根于民族生产生活的铜鼓文化与艺术,今天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见图5⁃26)。
译文:Bronze drum culture with a long history has been inherited through people. Art of bronze drum with diversified presentation has gained popularity and brilliant development. The culture and art of bronze drum rooted in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ving is starting to emerge today, as a poem depicts “A tiny bud comes out of little lotus”.[21]
图5-26 译例6图片
(黄平2019年8月25日摄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该译例中出现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小池》中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句诗早就耳熟能详,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荫,几株小小的荷花,一只小小的蜻蜓,是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而此处引用这句诗词,并不是此诗中的原本意义,而是其比喻义:人或事物刚开始展示才华或初露锋芒。因此例6的原文要表达的意义应该是:铜鼓文化与艺术,现在正萌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例6的译文处理这句诗词的方法是用了直译法,也加了阐释“is starting to emerge today”,这样读者读起来就比较明确了。这样的阐释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站在目标语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读者不了解这句中国古诗,另一方面,从字面上看,很难理解铜鼓文化跟一片刚从水面露出尖尖角的娇嫩小荷叶有何关系。这样,跨文化交际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此,译者应该对该句古诗加以阐释,将其比喻义表达出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要表达的意义。这个译例,整体而言还是不错的,个别地方还可以调整得更好,笔者建议修改如下。
译文:With a long history, the bronze drum culture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retions. The art of bronze drum gains popularity for its diversified presentation, becomes brilliant for its excellent development. The culture and art of bronze drum rooted in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s starting to emerge today, as a poem depicts “A small lotus bud peeks from the water”.
原文:考古发现证明,铜鼓起源于铜釜,铜釜的前身是陶釜,早期铜鼓与铜釜形态接近。黑支果M5号墓也发掘出类似铜鼓的炊具,进一步证明了铜鼓与铜釜的密切关系(见图5⁃27)。
译文: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has proved that bronze drum is derived from bronze cauldron whose predecessor is ceramic cauldron and the earliest bronze drum is similar to bronze cauldron in shape. The cooking utensils like bronze drum excavated at No.M5 tomb of Heizhiguo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onze drum and the bronze cauldron.[22]
图5-27 译例7图片
(黄平2019年8月25日摄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例7中包含一个词:铜釜(bronze cauldron),而图5⁃28是百色市右江民族博物馆拍摄的“铜釜(copper kettle)”照片,两者翻译不一样。当然翻译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但其意义所指代的东西却也不尽相同。铜鼓是由铜釜演变而来的,而铜釜是什么样的物品呢?似乎也有不同的解释(见图5⁃29)。铜釜是古代的一种炊器,“用来煮食”[23],在古代,煮食需要用柴火,因而出土的一部分早期的铜鼓就有烟火烧熏的痕迹。另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铜釜是一种饮器,但从铜釜的体积来看,这么大的器具,用来做炊具可能性比做饮器的可能性要大,虽然不排除有的铜釜体积很小,是用来做饮器的,但做炊具的铜釜和做饮器的铜釜,在英文里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是饮器,那用“kettle”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用来煮食的炊具,用“cauldron”则更为妥当。
图5-28 “铜釜(copper kettle)”译例图片(笔者2019年11月7日摄于百色市右江民族博物馆)
图5-29 铜鼓与铜釜比较图(笔者2019年8月2日摄于广西民族博物馆)
先看看“kettle”与“cauldron”这两个词在英文词典中的解释。
Kettle:
① container with a lid, a handle, and a spout, used for boiling and pouring water(《朗文辞典》释义).
② [American English] a large pot, used for making soup(《朗文辞典》释义).
③ a container for boiling water, that has a lid, handle, and spout and is made from plastic or metal(Cambridge Dictionary释义).
Cauldron:
①a large round metal pot for boiling liquids over a fire(《朗文辞典》释义).
②a large, round container for cooking in, usually supported over a fire, and used especially in the past(Cambridge Dictionary释义).
从这两个词的英文释义可见,似乎“cauldron”的释义更符合“铜釜”的本质,“cauldron”指的是体积较大的圆形容器,用于煮食,通常放在火上煮,尤其是在过去使用时。
但另外还有“copper”和“bronze”两种不同的用法,右江民族博物馆对于“铜釜”的翻译是“copper”,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用的是“bronze”,同一样东西,为何用词不一样?我们再看看这两个词的词义。
Copper:
① a chemical element that is a reddish-brown metal, used especially for making wire and coins(Cambridge Dictionary释义).
② a soft reddish-brown metal that allows electricity and heat to pass through it easily, and is used to make electrical wires, water pipes etc. It is a chemical element: symbol Cu(《朗文辞典》释义).
Bronze:
① a brown metal made of copper and tin(Cambridge Dictionary释义).
② a hard metal that is a mixture of copper and tin(《朗文辞典》释义).
从词义看来,“copper”主要指的是黄铜,主要用来做电线或硬币;“bronze”是纯铜和锡的合金,通常指青铜。而且铜鼓本身是一种青铜器,铜釜也是,因而,“bronze drum”用来表达铜鼓比较妥当。
总而言之,关于铜鼓文化的英译文本有较多不同情况,铜鼓文化是壮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对铜鼓文化进行译介并促进铜鼓文化的传播,并非易事,无论是语言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会遇到不少困难。笔者在搜集与铜鼓文化相关的英译文本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文本多半零散地分布在各个博物馆中,虽然翻译质量较高,但并未形成专著等形式以促进传播。笔者在此对铜鼓文化翻译中的几个译例进行评析,以期抛砖引玉,希望未来有学者将铜鼓文化进行译介,传播到海外,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