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G M Chen &W J Starost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elmount,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2000.
[2] M Grosman.Cross⁃Cultural Awareness: Focusing OB Otherness[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B.V.,1994.
[3] Robert G Hanvey.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M].NewYork: Center for Global Perspective,1976.
[4] Holm David. Killing a buffalo for the ancestors: a Zhuang cosmological text from Southwest China [M].DeKalb: Southeast Publications 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Norher Illinois University, 2003.
[5] Holm David. Recalling Lost Souls: The Baeu Rodo Scriptures, Tai Cosmogonic Texts from Guangxi in Southern China [M].Bangkok: White Lotus, 2004.
[6] Holm David, Meng Yuanyao. Hanvueng: The Goose King and the Ancestral King. An Epic from Guangxi in Southern China[M]. Brill: Annotated, 2015.
[7] Xu Shuqi,Liu Zhengbing.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Loaded Words [C]//Proceedings of the 2019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Economics and Social Science (ICEESS 2019),2019.
[8] 萧洪恩. 民俗文化鉴赏[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
[9] 安文婧,侯荣英.目的论视角下的广西侗族民俗文化翻译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6).
[10] 陈恒仕.认知语境与桂林民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4).
[11] 陈华文.民俗文化学(新修)[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
[12] 陈丽琴.广西壮族民间刺绣的艺术特色[J].社会科学家,2018(1).
[13] 陈丽琴.壮族服饰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4] 陈妍婷.《老湘绣的收藏》英译实践报告[D].长沙:湖南大学,2016.
[15] 崇左市民族宗教委.宁明花山岩画抢救修复保护工程竣工[EB/OL]. (2016⁃04⁃26)[2020⁃01⁃04].http://www.gxmzb.net/content/2016⁃04/ 26/content_14277.htm.
[16] 崇左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崇左篇)[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
[17]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18] 邓英凤.关于壮族民俗文化翻译的几点思考[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3).
[19] 邓英凤.花山岩画的对外译介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8(12).
[20] 邓英凤.论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外宣译者的素质——以壮族文化外宣译者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4).
[21] 丁树德.关于民俗名称的英译[J].中国翻译,1995(3).
[22] 董必凯,何卫东.广西花山岩画蕴涵的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现代传承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15(4).
[23] 董勋,段成.葛译莫言小说民俗文化英译研究——基于文化传真的视角[J].当代外语研究,2017(2).
[24] 范宏贵.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25] 法语角. 你可知道外国人眼里最为熟知的中国文化有哪些?[EB/OL].(2015⁃06⁃13)[2020⁃02⁃15]. http://www.lecoinfrancais.org/topic/879.
[26] 方素梅.近代壮族社会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27]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28] 封彩霞,贺萍.湖南“文化名片”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基于湘绣的海外推广[J].现代交际,2020(5).
[29] 冯欢,潘春静.黑龙江省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1).
[30] 冯乃康.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J].旅游学刊,1991(1).
[31] 高文德.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Z].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32] Guangxi China. Huashan Rock Art[EB/OL].(2019⁃10⁃24)[2020⁃01⁃30]. http://en.gxzf.gov.cn/2019⁃10/24/c_419921.htm.
[33] 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中共宁明县委员会. 骆越根祖岩画花山——花山文化研究成果撷英[C].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
[34]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广西概览[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35]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崇左市人民政府.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6] 郭艾青. 广西壮族传统饮食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及策略研究[J]. 教育观察,2017,6(6).
[37]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七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38] 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
[39] 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公安局三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G].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40] 过伟. 珠江流域原住稻作民族人文始祖论考[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41] 韩家权等.布洛陀史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42] 何志敏. 壮族创世女神姆六甲到生育女神花婆的嬗变探析[J].柳州师 专学报,2009,24(5).
[43] 胡蓉.文化图示理论视角下的浙东文化翻译研究[J].科教文汇,2017(3).
[44] 胡妤. 国家形象视域下的外宣翻译规范研究[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
[45] 黄桂秋.花山岩画反映壮族先民宇宙观与灵魂信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5(2).
[46] 黄桂秋.巫麽信仰:广西左江崖壁画新探[J].宗教与民族,2007(00).
[47] 黄海云.从泰国文化旅游发展经验看花山文化的整体打造[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8(4).
[48] 黄建清,胡衡生,韦倩虹.广西花山旅游文化开发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7(4).
[49] 黄小芬.“一带一路”背景下花山岩画走出去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35(6).
[50] 黄铮.河池民俗文化词之越南语翻译——以旅游为视角[J].新西部,2018(4).
[51] 贾立平,栗静.中国电影民俗文化翻译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2).
[52] 贾立平,周娟娟.陕西籍作家作品中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
[53] 姜智慧.从异化视角看民俗文化的传播——浙江省民俗文化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0,23(2).
[54] 蒋红红. 跨文化视角中的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55] 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J].国外外语教学,2007(3).
[56] 蒋红红.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初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1).
[57] 蒋廷瑜. 壮族铜鼓研究[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2005.
[58] 蒋廷瑜. 铜鼓艺术研究[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59] 蒋雪婷. 《刺绣》中苗绣文化专有项的英译研究[C]∥ 贵州省翻译协会,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省翻译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语言文化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6.
[60] 金丽,蒙元耀. 壮族民间故事选(壮汉英对照读本)[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61] 金丽.壮族历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2] 荆松. 湘绣企业外宣资料的编译[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63] 冷盼. 《壮族民俗风情》(第六章)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9.
[64] 李富强, 占塔皮里·兼西苏拉. 中国⁃东南亚铜鼓·老挝卷[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65] 李富强.花山文化研究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7(5).
[66] 李富强.壮族是创造的吗?——与西方学者K.Palmer Kaup等对话[J].桂海论丛,2010,25(2).
[67] 李光群.英汉动物内涵的民俗文化及翻译[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68] 李红丽. 翻译意识培养与翻译教学研究[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69] 李宁,吕洁.民俗事象翻译的文化改写与顺应——《福乐智慧》英译本中的民俗文化翻译探讨[J].民族翻译,2009(3).
[70] 李萍.“一带一路”视阈下建构花山文化世界品牌的战略思考[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3).
[71] 李萍.从左江花山壁画看壮族的审美追求与习俗文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5).
[72] 李素娟,贾雯鹤. 壮族花婆神话的文学人类学解读[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73] 李瑭,施振艳,汪洋洋.传播学视角下的宁波民俗文化英译研究——以宁波博物馆—民俗馆英文解说词为例[J].文教资料,2016(18).
[74] 李响. 黑龙江民俗新闻汉英翻译实践报告——以新华社新闻稿件为例[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75] 李晓婵.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壮族民俗词语的英译[D].南宁:广西大学,2012.
[76] 李晓滢.基于语料库的民俗文化词翻译方法研究——以广西民俗节庆名称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
[77] 李晓滢.少数民族民俗节庆名称英译与文化输出[J].前沿,2014(Z2).
[78] 李勇翔,王国振等. THE MUSIC OF CHINA S ETHNIC MINORITIES[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79] 梁洁. 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术语翻译策略及传播效果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19.
[80] 梁庭望,朱秋平.遗落崖壁间的壮族古骆越文明[J].中国文化遗产,2007(6).
[81] 梁庭望. 序言[Z].//周秀苗. 北路壮剧传统剧目精选(壮汉英对照)[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2014.
[82] 梁庭望. 中国壮族[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83] 梁庭望. 壮族文化概览[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8.
[84] 梁庭望.花山崖壁画:古骆越文明的画卷[J].传承,2008(21).
[85] 梁庭望.花山崖壁画——祭祀蛙神的圣地[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
[86] 梁庭望.花山崖壁画——壮族上古的形象历史[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2).
[87] 梁庭望.花山之谜——壮族守护神的虔诚赞歌[J].民族艺术,1986(2).
[88] 梁文曦.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视角下申遗类信息型文本的英译策略——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系列材料文本”为例[J].长江丛刊,2018(14).
[89] 梁喜献,唐世斌,莫青凤,等.壮族花山文化在南宁市景观小品中的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6,32(12).
[90] 廖明君,杨丹妮. 壮族蚂节[M].龚楚颖,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
[91] 廖杨,蒙丽.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以壮族花山文化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9(7).
[92] 林煌天. 中国翻译词典[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93] 刘继辉. 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文化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1.
[94] 刘士祥,朱兵艳,蒋秀娟,等.海南民俗文化汉英翻译研究——接受美学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4).
[95] 刘艳丽,杨自俭. 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23(6).
[96] 刘世彬.水族背带的文化内涵[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1).
[97] 刘亚轩.中国旅游文化[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
[98] 鲁迅.鲁迅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99] 陆莲枝.壮族麽经布洛陀民间信仰解读及英译策略[J].民族翻译,2019(1).
[100] 罗杜娟.花山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表达及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26).
[101] 罗选民.大翻译与文化记忆: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J]. 中国外语, 2019, 16 (5).
[102] 马慈祥.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翻译策略[J].青海民族研究,2009,20(3).
[103] 马晓莉,张小倩,王宁.关联翻译理论下的民俗文化专有名词翻译方法与策略研究——以保定民俗文化为例[J].品牌(下半月),2015(2).
[104] 麦红宇,关熔珍.广西民俗文化词英译案例评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1).
[105] 孟威.构建全球视野下中国话语体系[EB/OL]. (2014⁃9⁃26)[2020⁃01⁃30].http://www.scio.gov.cn/zhzc/10/Document/1381945/1381945.htm.
[106] 莫旻荧.“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译介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6).
[107] 莫婉妮.广西民俗节庆名称民俗文化词翻译方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8).
[108] 牛艳荣.文化翻译观视域下蒙古族民俗文物名称中英翻译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12(3).
[109] 农冠品,曹廷伟. 壮族民间故事选[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110] 农冠品.从《背带歌》看瑶族的生命礼俗[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2).
[111] 农日东.后申遗时代左江花山岩画的保护与开发[J].桂海论丛,2019,35(3).
[112] 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113] 潘其旭.花山崖壁画——图腾入社仪式的艺术再现和演化[J].民族艺术,1995(3).
[114] 潘诗宇. 把关视角下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英译——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例[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19.
[115] 潘文国.从“格义”到“正名”——翻译传播中华文化的必要一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9(5).
[116] 屈大均.广东新语(下)[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117] 任旭彬.“壮族三月三”走出国门讲述广西故事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7(3).
[118] 阮红波,汪庆华.传播学视角下旅游资料中民俗文化的英译策略原则[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3(7).
[119] 阮红波,韦丽秋.广西民俗文化外译现状及思考[J].河池学院学报,2016,36(6).
[120] 申家仁.从岭南几何印纹陶看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121] 孙乃荣,史耕山.文化自觉视野下的民俗文化英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9(2).
[122] 孙艺风.翻译的距离[J].中国翻译,2013(6).
[123] 孙艺风.文化翻译的困惑与挑战[J].中国翻译,2016(3).
[124] 覃乃昌,覃彩銮,郑超雄,等.左江流域文化考察与研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1).
[125] 覃圣敏.骆越画魂——花山崖壁画之谜[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126] 覃思.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J].绿色科技,2018(17).
[127] 谭先进.崇左文化述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128] 谭先进.崇左文化博览[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6.
[129] 谭载喜.翻译与国家形象重构——以中国叙事的回译为例[J]. 外国语文,2018,34 (1)
[130] 唐华.花山文化研究[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131] 田阡,石甜,罗红云.三月三[M].罗天霞,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
[132] 陀巧鸿,秦琰婷,麦红宇.广西民俗文化词的外宣翻译研究——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8).
[133] UNESCO. 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 [EB/OL].(2016⁃07⁃16)[2020⁃1⁃30]. http://whc.unesco.org/en/list/1508.
[134] 王芳芳.“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现状分析[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3).
[135] 王宏印,李宁.民族典籍翻译的文化人类学解读——《福乐智慧》中的民俗文化意蕴及翻译策略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07(2).
[136] 王建平,陶志红.简论花山文化及其后申遗时期的研究策略[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8(3).
[137] 王丽娟,王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广州民俗翻译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6).
[138] 王宁.翻译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及海外传播[J].外语教学, 2018, 39 (5).
[139] 王冉.论广州民俗翻译群落的动态平衡——从沙湾古镇谈起[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5).
[140] 王润珏,王夕冉.中国社交媒体的国际化探索与可持续发展——从抖音海外版Tik Tok谈起[J].对外传播,2019(10).
[141] 王晓辉.“关联理论”在民俗文化产品翻译过程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研究[J].才智,2012(30).
[142] 王晓辉.基于“关联理论”的民俗文化产品翻译的实证研究[J].科技资讯,2012(30).
[143] 王一宁. 目的论视角下外宣资料中中华民俗文化词汇的英译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144] 王钟锐. 河北省特色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C]∥ 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2.
[145] 王钟锐.民俗文化外宣策略研究——以河北民俗文化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21(12).
[146] 韦冰霞.“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壮族民俗文化英译研究[J].海外英语,2020(4).
[147] 韦冰霞.桂西南壮族民俗节日活动文化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2).
[148] 韦冰霞.民俗节日活动文化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移植策略——以桂西南壮族民俗节日活动文化翻译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3).
[149] 韦李婷,杨秀波,黄凤琳.民俗文化的相对不可译性及补偿策略研究——以“炮龙节”为例[J].海外英语,2016(4).
[150] 隗金成. 当代中国民族自信研究[D]. 沈阳:辽宁大学,2017.
[151] 吴斐.异化翻译观下的贵州民族民俗文化译介与传播[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0).
[152] 吴丽冰.漳州民俗文化英译的应用研究——以目的论为视角[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9(1).
[153] 吴赟.国家形象自我建构与国家翻译规划: 概念与路径[J]. 外语研究, 2019, 36 (3).
[154] 武勇.穿越时空的争论——揭开铜鼓之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13.
[155] 新华社. “一带一路”内涵上新 习主席有过哪些重要论述[EB/OL].(2020⁃06⁃20)[2020⁃06⁃21]. http://www.comnews.cn/article/ttxw/202006/20200600052715.shtml .
[156] 熊伟,安文婧.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出版策略研究[J].出版广角,2019(3).
[157] 徐婉洁. 广西民族文化英译策略探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158] 徐颖. 功能目的理论视角下的民俗文化翻译[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159] 杨炳忠,蓝锋杰,刘勇. 花山申遗论谭[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160] 杨东芳.民俗文化负载词汇翻译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
[161] 杨金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国文化史词典[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162] 杨琨.“一带一路”背景下山东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体系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1).
[163] 杨琳,刘怀平.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翻译研究——民族身份认同与翻译策略互补[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
[164] 杨柳.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看民俗的翻译——以《呼兰河传》的英译本为例[J].科技信息,2012(22).
[165] 杨司桂.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翻译——基于翻译伦理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2).
[166] 杨振武. 人民日报: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EB/OL]. (2015⁃07⁃01)[2020⁃02⁃15].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701/c1003-27233635.html.
[167] 杨志宏. 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及民俗文化英译[D].太原:山西大学,2009.
[168] 于佳颖,韩竹林.生态翻译学在黑龙江民俗文化传播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4(9).
[169] 于洁,田霞.关联理论观照下的民俗文化的预设凸显翻译方法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170] 于亚莉.浅析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译[J].西部学刊,2013(8).
[171] 余世洋.从模糊学视角看葛浩文《红高粱家族》中民俗文化的翻译[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6.
[172] 岳贞,张爱辉,李渊.文化强国背景下的民俗文化翻译探究——以河北民俗资料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3).
[173] 翟鹏玉. 花婆崇拜与民族生态审美叙事[J].柳州师专学报,2005,20(2).
[174] 翟鹏玉. 花婆神话与壮族环境伦理的历史建构[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175] 张富民.译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与运用质性研究[J].大学教育,2020(1).
[176] 张利群.花山岩画人像造型的骆越根祖原型分析——“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2).
[177] 张利群,张逸.花山崖壁画的艺术人类学价值和意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2).
[178] 张利群,张逸.花山岩画的“前艺术”特征及其艺术发生学意义——“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六[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1).
[179] 张利群,张逸.花山岩画的骆越文化渊源探溯——“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3).
[180] 张利群,张逸.花山岩画图像符号之“文”缘起发生意义探讨——“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三[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4).
[181] 张利群,张逸.花山岩画图像叙事功能作用及价值意义——“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2).
[182] 张利群,张逸.花山岩画艺术形式特征及其形式意味探讨——“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五[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6).
[183] 张利群,张逸.花山岩画之“纹”与骆越“文身”关系辨析——“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四[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5).
[184] 张声震.《壮族丛书》总序[M] //蒋廷瑜. 壮族铜鼓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185] 张婷婷. 壮族文化旅游产业运作模式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186] 张小华.翻译与青海民俗文化[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87] 张晓翠.后申遗时代左江花山岩画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4(6).
[188] 张喆.广西马山县民俗文化展示馆解说词翻译的项目报告[D].南宁:广西大学,2015.
[189] 张震久,孙建民.英汉互译简明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90] 张子璐.“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翻译产业化的实践——以大连外国语大学“Ewig翻译社”创业项目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8(11X).
[191] 赵长江,刘艳春.中国典籍翻译与研究的现状、研究问题及未来展望[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4).
[192] 钟蓓荻. “壮族的人生礼仪”(节选)英译实践报告[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9.
[193]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8年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8:13.
[194]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M].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195]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
[196] 钟清会.霍恩比“综合法”视域下的民俗文化英译对比研究——以《边城》三个英译本为例[J].西部皮革,2017,39(4).
[197] 周谦. 泰山旅游文化发掘初议[J].旅游经济,1990(3).
[198] 周莹,石玉晶,韩海鹏.河北民俗文化“走出去”的SWOT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2).
[199] 周有光.语文闲谈(精选本)[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
[200] 周振中.《湖南民俗文化》英译实践报告[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201] 朱兵艳,刘士祥. 海南民俗文化词项汉英翻译初探[C]. 海南省翻译协会.海南省首届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集.海南省翻译协会,2014.
[202] 中国日报网. 优势明显 海南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EB/OL].(2018⁃05⁃11)[2020⁃04⁃1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0151704036342775&wfr=spider&for=pc
[203] 中国证券网. 云南省委书记陈豪:“一带一路”之花正在云南和南亚、东南亚一些沿线国家的合作当中不断盛开[EB/OL].(2019⁃08⁃12)[2020⁃02⁃10].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8⁃12/doc⁃ihytcern0228996.shtml.
[2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019年1⁃8月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情况[EB/OL].(2019⁃09⁃23)[2020.03⁃15].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dgzz/201909/20190902901112.shtml.
[205] 庄帆.从巴斯特奈文化翻译理论看民俗文化的英译——以福建省民俗文化汉英翻译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4,32(02).
[206] 庄园.《壮族民俗风情》(第四章至第五章)英译实践报告[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207] 《良庆年鉴》编纂委员会.良庆年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