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外译在反思中前进

第三节 壮族文化外译在反思中前进

到目前为止,壮族文化的外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反思这些年来壮族文化在外译方面的得失,是不能脱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语境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译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文化的“走出去”经历了漫长的道路,虽然也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但学界也对这一局面进了客观、理性的分析,尽管国家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来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但客观情况是大多数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仍比较有限。为了了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情况,见表14⁃1(统计截至2018年)。

表14-1 中国引进/输出版权量一览表2012—2018年[7]

从表14⁃1可见,2012—2018年,我国引进的版权总量基本持平,其中电子出版物引进数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在2018年出现了“遇冷”情况。录音制品、电视节目等引进数量呈波动下降趋势。而我国多个品类的输出版权的情况均为正增长,包括图书、录音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但电视节目的版权输出总体呈下降趋势,标“-”的为数据不完整、无法统计的品类。

另外,除电子出版物和电视节目外,其他品类的版权引进和输出之间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以图书品类为例,2012年引进图书16115种,输出7568种,引进的数量比输出的数量多一倍以上。而到了2018年,图书品类引进的版权数量为16071种,输出10873种,这样的“贸易逆差”有了一些改善,但两者之间在数量上的差距仍然较大。从电影和电视节目的数据来看,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情况远不及电视节目好。

这些“贸易逆差”,本质上,可以说是“翻译赤字”,因为这些数据所包括的版权品类,多数是文学、艺术类作品,要走出国门,需要经过翻译,否则很难为外国读者所理解。这些数据从侧面可以看出,这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坚持“走出去”,虽然还有不足,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过情况仍不容乐观。从表中可以看出图书走出国门之路可谓艰辛,但相比之下,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情况更加惨淡,最近几年,能走出国门的中国电影寥寥无几。这种情况使部分学者也开始进行反思,正如赵军锋教授所言,第一次出发算是一次练兵,为第二次出发积累了经验。而过去这么多年,中国的文学、艺术等作品的外译未取得预期中的传播效果,是需要在前进的同时加以反思,然后继续前行的。

以上为我国文艺作品历经艰辛“走出去”的一个侧面,在国家强有力的推动下,取得的成绩尚不够理想。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壮族文化的外译之路,也从未一帆风顺,甚至举步维艰。如本章第一节所言,国外对壮族的关注主要是在冢田诚之《壮族文化史研究——以明代以后为中心》、杰费里·巴洛《壮族:历史与文化的纵向研究》之后开始的,此后贺大卫的创作也未形成长时间、持续性的研究,况且这都是外国学者的自发研究成果,并非国家或官方所推动的。国内对壮族文化相关作品等的外译,跟“大中华文库”等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外译不同,《大中华文库》的外译是有国家力量支持的,有周详的翻译计划和充足的经费支持,有高水平的译者、译审,并由优秀的出版社印行,而壮族文化外译类图书多半由学者基于兴趣而自发去翻译,背后也没有像“大中华文库”那样强大的力量支持,各类译著也暂未形成体系。目前百色学院在壮族典籍外译方面做得比较出色,成立了数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支持壮族典籍外译工作,百色学院团队基于当地的特色,出版了《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北路壮剧传统剧目精选(壮汉英对照)》《壮族童谣精选(英文版)》等译著,这在壮族文化外译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尤其是《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在状学界具有很高的地位,获奖无数。此外还有美国语言学家白丽珠主编的译著《武鸣壮族民间故事(壮汉英对照)》、著名壮学学者王明富等编的《壮汉英云南壮族民间故事集》、周艳鲜教授的Two Thousand Zhuang Proverbs from China with Annotations and Chinese and English Translation,从这些成果看来,在国内少数民族典籍、文学作品外译方面,壮族暂时处于领先的地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应该看到不足之处,大多数译著尚未走出国门,文化交流的目的尚未真正达到。未来,要想使壮族文化真正走出国门,走海外出版或国内外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方式应该成为一种趋势。除了图书出版之外,还应该有不同种类的作品的外译,如短视频、纪录片、电视节目等,从不同渠道、不同角度来诠释壮族文化,从“走出去”转变为“走进去”。当壮族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后,能反过来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可谓是共赢。

[1] 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for Rural Development Mahidol University of Thailand & Institute for Studies on Zhuang and Dong Ethnic Group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A Chinese⁃English⁃Thai English⁃Chinese⁃Thai & Thai⁃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Z]. Bangkok: Ekphimthai Ltd, 2006.

[2] 李富强.壮族是创造的吗?——与西方学者K.Palmer Kaup等对话[J].桂海论丛,2010,25(2).

[3] “第一次出发”指的是始于4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当时的中国文化西传主要是以传教士和西方汉学家为主。

[4] 此处指的是“第一次出发”时的翻译风格。

[5] 潘文国.从“格义”到“正名”——翻译传播中华文化的必要一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9(5).

[6] 赵长江,刘艳春.中国典籍翻译与研究的现状、研究问题及未来展望[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4).

[7] 国家版权局. 版权统计[EB/OL].(2020⁃01⁃14)[2020⁃07⁃07]. 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hannels/125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