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大语境中构建壮族民俗文化国际话语体系

1. 在国际大语境中构建壮族民俗文化国际话语体系

从国家的层面来说,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十分重要,由于当前由西方媒体主导的国际舆论界对中国形象的任意建构,导致部分国外民众对我国国家形象有十分不恰当的认知。我国的国家形象的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的主导下,关于中国形象的话语权基本被这些主流媒体牢牢把控,并对我国的国家形象进行蓄意歪曲,尤其是有突发事件时,西方媒体就会对我国的国家形象进行选择性建构,对意识形态进行干预和操控,呈现出相对负面的中国形象,导致部分国外民众对我国的国家形象有比较负面的认知。除此之外,我国的国际话语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际媒体,如《中国日报》、新华社、中新网等,在国外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国外民众对中国形象信息的获取,主要还是通过西方主流媒体。“美属传媒集团控制全球超过90%的新闻和75%的视频节目制作;BBC、CNN裹挟着西方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无孔不入。……当代国际受众借助与西方媒体了解中国的信息获取率高达68%,经过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有10%,仅有22%的受众从中国媒体了解中国。”[10]由此可见,国际受众对中国的国家形象的认知,多半被西方媒体所左右,我国国际媒体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和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方面,影响力比较有限。

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建构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局面,要在这样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重塑中国形象,提升我国国际媒体的影响力,构建我国的国际话语体系。而在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大环境中,构建壮族民俗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与中国在外国民众眼中相对负面的形象有所不同,壮族在外国民众的眼中,是几乎不被提及的一个存在。壮学泰斗梁庭望教授在为金丽教授的著作《壮族历史文化导论》作序时写到:“在当今的地球村中,居住着2000多个民族,我的民族人口1700多万,在2000多个民族里排在第60位,但在全世界,知道我的民族的委实不多。”[11]虽然,壮族在国外受众眼中是一个没有太强存在感的民族,但反过来思考,对外构建崭新的壮族民族形象以及壮族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正是一个“自塑”形象的过程,而非“他塑”。若是“他塑”,参与塑造的“他者”若对壮族文化了解不充分,或对壮族文化带有偏见,可能会发生蓄意歪曲的建构,导致国际受众对壮族产生负面印象。

当前,在对壮族的民族形象与民族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进行构建时,我们掌握着“自塑”主动权。但这也并不是没有危机的,如前所述,从壮族天琴艺术被越南占领文化战略高地,到铜鼓文化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进程慢人一步,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告诉我们,构建壮族民俗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紧迫,构建工作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稍有落后,文化高地就恐被邻国率先占领。南部壮族的核心区域具有一些跨国界的文化,如天琴文化、山歌文化、铜鼓文化、侬垌节节俗等,这些跨国界的文化很容易引发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资源争议。在这种情况下,要构建壮族民俗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在国际受众面前展示壮族的正面民族形象,展现壮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