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翻译译例评析

第三节 服饰文化翻译译例评析

关于壮族服饰文化相关翻译文本,主要找到的是对服饰文化的总体介绍、服装制作工艺相关的介绍以及服饰款式等的介绍,相对来说,壮族民族服饰文化相关的文本含有较多典故与文化内涵,翻译起来并不容易,需要译者对壮族民族服饰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才能做好翻译,本节将对收集来的部分译例进行评析。

首先来看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出的一段介绍,这段介绍对广西各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了一个总的概述。

原文:壮族服饰。《战国策·赵策》载“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可见,先秦时期壮族先民已掌握原始的纺织工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壮族支系,服饰也不尽相同。宋《桂海虞衡志》:“椎髻跣足,或着木屐,衣青花斑布”。明《天下郡国利病书》:“花衣短裙……衣皆尚青,蜡点花斑,式颇华”,男子“着短衫”妇女“下围花幔”。明末清初顾炎武《广西通志》所载宜州、马山、横县、大新等地壮族服饰,或头饰相异,或款式不同,或花纹繁俭深浅不一,或厚重,或简朴,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至今,壮族仍保留着许多传统服饰,是壮族服饰发展的实物见证。

译文:Garments and ornamentations of the Zhuang people. According to the Strategies of Zhao of Stratagem the Warring States, the “Ouyue people wear leftward⁃tied clothes with disheveled hair and tattooed skin.” It indicates that the early Zhuang people had mastered textile technology in the Pre⁃Qin perio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ifferent Zhuang branches have different garments and ornamentations at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Records on Guangxi (Guihai Yuheng Zhi) of the Song Dynasty said “The people wear coned buns, walk barefoot or on wooden⁃soled shoes, and have on blue flower pattern clothes.” Merits and Demerit of Kingdoms and Prefectures (Tianxia Junguo Libing Shu) said, “They wear patterned coats and short skirts, which are mostly made of blue clothes with wax⁃dyeing pattern and deluxe in style…The men wear short gowns and women have patterned skirt.”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Records on Guangxi by Gu Yanwu, the thinker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garments and ornamentations of the Zhuang people in Yizhou, Mashan, Hengxian, Daxin and other Guangxi places have differences in head wears, styles, or patterns. Some are profound and some are simple, showcasing diverse styles. Even today, the Zhuang people still continue many traditional costumes and ornamentations, which are evidences of the garment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group.[13]

从该译例看来,就语言层面而言,该段文字的原文本含有较多来自古代经典文献的引文,属于文言文,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上会存在一定困难,对于译者来说,也不例外。《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由西汉时的文献学家刘向根据宫廷所藏零散史料写本整理而成,整部名著对于服饰只是偶有提及,没有太多细节的内容。其中对壮族服饰的描述是“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瓯越之民”指的是西瓯和骆越的部族,壮族正是从西瓯和骆越发展而来的,壮族先民“披发”是指其头饰、发型,“文身”是指瓯越之民当时会在身体上描画图案,这样的图案是瓯越之民身体上的主要装饰,同时也是人类文明早期自然崇拜的体现,其目的在于借助文身当中的图案,尤其是动物图案来辟邪。“错臂左衽”是指当时壮族人的穿着方式,“左衽”与中原汉人的“右衽”相对,即前襟向左掩。

宋代的《桂海虞衡志》也有关于壮族先民服饰的记载。该著作是宋代范成大所撰风俗著作,记述广南西路风土民俗,范成大所到之处,将方志未载之风物土宜及边远地区的一些传闻加以合编而成。书中对壮族先民的形象有如此记载:“椎髻跣足,或着木屐,衣青花斑布。”“椎髻”是一种髻,形如椎,这是对壮族先民发型的描述;“跣足”是指赤脚、光着脚。后半句好理解,即壮族先民有的赤脚,有的穿木屐,衣着方面主要穿蓝花图案的衣服,“青花斑布”其实是蜡染工艺做的衣服,到宋代,壮族先民的服饰制作工艺已经比战国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

明代《天下郡国利病书》对壮族先民男性和女性的衣着描写更加详细些,该书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撰写的一部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花衣短裙……衣皆尚青,蜡点花斑,式颇华”,男子“着短衫”妇女“下围花幔”,即壮族先民穿有图案的外衣,男性穿短款的外衣,女性一般穿有图案花色的下半裙,这些服装多半是用蓝色蜡染的布料做的,款式比较奢华。

整段原文从语言层面来说,比较难理解的部分便是如上所分析的引文。除了语言层面,从历史、文化的层面对该段原文进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历史、文化的层面来说,这涉及在过去的历史进程中,壮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作为译者,要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在遇到如上的引文时,要多查阅资料,查明引文的含义,如有条件,还应向精通壮族文化的专家请教,再动笔翻译。从翻译的效果来看,译者交出了很好的答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词汇层面,直译为主,辅以其他翻译技巧。例如对“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椎髻跣足,或着木屐,衣青花斑布”“花衣短裙……衣皆尚青,蜡点花斑,式颇华”“男子‘着短衫’妇女‘下围花幔’”等文言文词句的翻译。其中“错臂左衽”,现代人可能不太了解左衽和右衽,为了便于理解,笔者摘了一张图片,如图7⁃1所示。

图7-1 左衽(左),右衽(右)
(摘自百度图片)

图7⁃1中左边的人物衣服是左衽的,“衽”就是衣襟,左衽就是左边的衣襟压右边的衣襟的穿着方式,右衽则反过来,是右边的衣襟压左边的衣襟。在古代,一般而言,汉族穿衣方式是右衽的,少数民族则是左衽。“错臂”的表达与右衽不同,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对“错臂”进行了减译,右衽是把前襟压到右边的方向,左衽则换一个方向,只把“左衽”的词义翻译出来就能够让目标语读者明白“错臂”的含义。“椎髻跣足,或着木屐,衣青花斑布”“花衣短裙……衣皆尚青,蜡点花斑,式颇华”是对壮族先民衣着的描写,整句没有主语,除了“着”字外,无一动词,充分显示了汉语意合性的特点,而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句子有严格的主谓结构,中文省略主语的,翻译为英文通常要增译主语,中文省略动词的,英语中要根据需要增补动词。在该句子的翻译中,译者增补了主语、动词,还有其他介词、冠词等词语。

二是句式层面,多有调整。如“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中文的表述方式是叙事在前,表态在后。而英语中通常表态在前, 叙事在后;观点在前,事实在后。因此,按照英语的思维习惯进行理解,原文则会进行如此调整再翻译:瓯越之民常穿左衽的衣服,发式一般为椎髻,身上有文身。另一个句子“……或头饰相异,或款式不同,或花纹繁俭深浅不一,或厚重,或简朴,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原文用了多个“或”,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壮族服饰的款式、花纹等越来越多样化,这也是服饰文化得到发展的一个体现。但译者在处理这几个“或”的时候,并没有简单地处理为并列关系,而是对原句进行了断句,原句表达了两层意思,一层是表达壮族服饰的头饰、款式、花纹不同,另一层是表达在这些不同头饰、不同款式、不同花纹的壮族服饰中,有的服饰风格比较厚重,有的比较简朴。根据这两层意思,译者进行了断句翻译。

三是文化层面,对文化空缺进行补充。如文中提到“明末清初顾炎武……”,目标语读者对顾炎武这一中国历史中的人物也许并不了解,因此,译者在对目标语读者做出预判后,增译了“the thinker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说明了顾炎武的身份,而至于“明末清初”,此处译者翻译得也很谨慎,并没有如一般的译文那样译为“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译者并没有只看字面意思,而是看到了顾炎武的生平。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同时也是明朝遗老。在清军南下时,顾炎武在家乡昆山兴兵抗清,起兵失败后,顾炎武坚持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只专心于著述,终生以明朝遗民自居。由此可见,顾炎武是比较坚持明朝的身份的,因而,译者能够很好将顾炎武的身份和所处朝代翻译出来,朝代只译为“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而省略了“清初”。但该译例中,博物馆展示的原文 “明末清初顾炎武《广西通志》”有谬误,实际上《广西通志》一书并非顾炎武所著,而是清朝嘉庆年间谢启昆、胡虔等人撰写的一本地方志。在翻译中,对于原文发生常识性错误的情况下,译者有义务进行更正。更正的方法一般有二:一是直接在译文中改正并加注说明,二是按错误的原文译出,并加注说明。而另一个句子是“宜州、马山、横县、大新等地壮族服饰”译者将其译为“the garments and ornamentations of the Zhuang people in Yizhou, Mashan, Hengxian, Daxin and other Guangxi places”,先是增译了“the garments and ornamentations of the Zhuang people”,并考虑到目标语读者对于其中列举的几个县市未必了解,因此,译者增译了这几个县市所属的省级地名“Guangxi”,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原文这几个县市处于什么地方,增补了由于文化空缺目标语读者可能不明白的词语。

原文:锦侬支系女服

译文:Female Costume of Jinnong, a Branch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Wenshan County of Yunnan[14]

在该译例中,译文可圈可点。在词汇方面,如“锦侬支系”这样的词汇在英语中是没有对应词的,同时该词也省略了一些目标语读者不了解的背景,完整的表达应为“壮族锦侬支系”,但因为展厅里整个板块都是介绍壮族的,因此在说明文字上就省略了“壮族”,但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并不知道“锦侬”是什么民族的支系,因此要补充出来,不但要补充出来,并且要进一步补充该支系现今居住在何处,因而就有了译者增译的“a Branch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Wenshan County of Yunnan”,至于“民族”用“Nationality”则不甚妥当,笔者已在前文提到,此处不再赘述。经过译者的信息增补,目标语读起来就很明确,对于壮族该支系可以了解得更加全面。类似的例子在广西民族博物馆还有好几个,如“平头土僚女服”(译文:Female Costume of Pingtoutuliao, a Branch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Wenshan County of Yunnan[15]),还有“沙支系女服”(译文:Female Costume of Sha Branch in Wenshan County in Yunnan[16])。译者处理这几个译例的翻译方法都是一致的,从翻译的技巧来说,这几个译例采用的是直译加增译法,增补了在目标语文化中空缺的内容;从翻译的策略来说,都采用了异化法,将壮族的文化原汁原味地翻译到目标语中去,有助于壮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原文:布侬支系女子头帕

译文:Female Headcloth of Guangnannong, a Branch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Yunnan[17]

该译例的翻译并不像读者看到的这几个中文文字这么简单,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有意识地根据自身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来重新进行了建构翻译。如原文的“布侬”一词,现在已经很少提及,该词涉及民族与意识形态的敏感性,因而在翻译的时候,译者有意识地对此进行了模糊处理,将之翻译为“Guangnannong”[18],有效地避免了地域冲突、意识形态冲突与民族冲突。而至于“头帕”一词,在此译例中译为“headcloth”。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同一个展厅中,还有其他版本译为“head coverchief”。根据《韦氏词典》[19],“headcloth”的定义为“any of various cloth coverings for the head (as a kerchief, a kaffiyeh, a turban)”;而“coverchief”的定义为“a covering for the head”,从该词典的释义来看,似乎两种译法均可,头帕一般是用布料做成的,饰以花纹图案等,不一定是方形的,也有类似头巾一样的长条形布块,但从简洁性来看,似乎“headcloth”更好一些,单个单词,更通俗易懂。

原文:道公服

译文1:Dao Gong Costume[20]

译文2:Wizard’s Costume[21]

道公服不是一种普通的服装,而是特定的人——道公才可以穿的。在壮族地区,道教比较盛行,因而道公的数量也较多,大多数道公平时务农,有仪式、法事的时候,才穿上道公服,转换成道公的角色。译文1是拼音将道公译出,并没有其他注释,目标语读者难以得知其含义,而译文2中,将道公译为“wizard”,而“wizard”一词,在《牛津高阶词典》中,其释义为“male witch (esp in fairy stories)男巫”。在朗文在线词典中,其释义为“a man who is supposed to have magic powers(会魔法的人)”,从词典的释义来看,其实将道公译为“wizard”也并无不可,但此译法无法表示道公与道教的关系,因而有美中不足之处。而金丽教授在其著作《壮族历史文化导论》中,将道公称为“Taoist priest”[22],该译法表明了道公与道教之间的渊源,但“priest”一词通常指的是基督教中的牧师,又与道教区别甚大;在崇左市壮族博物馆中有一译例“壮族道公经书”(译文:Scripture of Zhuang Taoist),在该译例中,道公也译为“Taoist”,该译文能较好表明道公与道教的关系,但也有不妥之处,毕竟道公与道士(Taoist)还是有区别的,道公平时可以是农民,有法事的时候才穿上道公服转换成道公的角色,不用出家,而道士是要出家的。因此,笔者建议,可以结合几种译法,将道公译为“Taoist Wizard”,道公服可以译为“Taoist Wizard’s Costume”。这样一来,既表明了道公与道教的渊源,也表明了道教不是“priest”所表示的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改译,能较好地还原道公的身份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原文:男天琴师服饰

译文:Garment of Male Tianqin Plucked Instrument Player[23]

与例4中道公服类似,天琴师服饰也是特定的人——天琴师在演奏天琴时穿的服饰。此处服饰用的是“garment”,而道公服则用的是“costume”,哪一个更接近原意?“garment”一词通常用于商业场景中,多用于美式英语,一般用来表达服装的生产与销售,日常英语中,人们常用“clothes”来代替“garments”,而“costume”常用来表达某种样式的衣服,穿起来能让人有某种特定的外表或形象。两相比较,“costume”一词更符合天琴师服饰的表达,因为平时没有表演活动的时候,天琴师是穿便服的,看起来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只有参与活动的时候,才穿上天琴师的服饰,转化为天琴师的身份。在“Garment of Male Tianqin Plucked Instrument Player”的译文里,译者用了直译与阐释的方法将天琴师服饰的意义呈现给读者,但译文有些啰唆,笔者建议可以简洁些,可译为“Male Costume of Tianqin Player”,把阐释部分的“Plucked Instrument”略去,把表示性别的词“male”置于“costume”的前面。在服装方面,英语中通常把表示性别的词放在表示服装的词之前,如“女装牛仔裤”,其表述常为“ladies/women Jeans”,因此,如上述这一改译是合理的。再者,如本节例2中的“锦侬支系女服”中的“女服”用的也是“female costume”,简洁明了。

原文:寿字飞鸟盘头吊穗银头钗(见图7⁃2)

译文:Silver Hairpin with Long⁃life and Birds Pattern[24]

这是馆藏于广西民族博物馆里的一件首饰。服饰文化,不仅包含服装,也包含相关的饰物,首饰就是饰物中的一种。该件首饰上有寿字与飞鸟的图案,并且有吊穗,寿字的含义是长寿,飞鸟表示吉祥,但此处将“寿”字的意义译为“long⁃life”这一组合形容词并不合适,即使从语法的角度来看,其后的“and”说明其前后连接的应该是同一词性、相似感情色彩的词,“birds”是名词,“long⁃life”是形容词,两者用“and”来连接,并不符合语法的规范。馆里还有另一件首饰,名为“‘长命富贵’项链银牌”,译文为“Silver Medal of Necklace of Longevity and Wealth”,这件首饰的造型像一枚挂在项链上的奥运金牌,跟普通的项链不一样的是,普通的项链通常有较小的吊坠,而这个项链的吊坠是一个银牌,此为造型。首饰一般都蕴含着美好的祝愿,这件首饰的含义为长命富贵,此处有两层含义,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也将其文化内涵译出来了。尽管中文名称强调这是一枚银牌,但实际上这件首饰是一件有银牌的项链。笔者建议,可以将译文调整为“Necklace with Silver Medal of Longevity and Wealth”。由此译例可见,例6的译文可以将其长寿的寓意用名词来表达即可,因而可以改译为“Silver Hairpin with Longevity and Birds Pattern”。

从这两件首饰的译例可见,在少数民族的饰物中,各种文字、图案多半蕴含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有一定的寓意,有较深的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这样的词汇时,应先对词汇背后的内涵有一定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目标读者有一个大致的预判,如果判断目标语读者对此文化内涵几乎不了解,而此文化内涵又很重要,很有必要将其传递到目标语文化中,而且对文化内涵进行解读也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与理解的话,译者可以努力对其进行转译,用目标语读者能理解的方式来译出。如例6中的“寿”字图案,其实是代表长寿,将其文化内涵译出便可,并不需要直译成“Shou (寿)character pattern”,因为目标语读者大多不懂中文,不知道“寿”字如何写,也不知道其意义,所以并不需要如此直译,以免加重目标语读者的负担,影响其进行理解。

总而言之,服饰文化是壮族民俗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远古时代壮族人的服装极少能保存到如今,对于壮族先民的服饰,相关的资料多半来自古典文献中的文字描述,这些描述并不容易理解,加上壮族服饰文化的图案、样式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其恰当地转译出来并不容易,因此,需要译者对相关的文化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提供高质量的译文。从当前能找到的译文的质量来看,多半都译得不错,这对于促进壮族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来说,是可喜的事情。

[1] (清)道光《廉州府志》(卷四)。

[2] (清)道光《肇庆府志》(卷三)。

[3] 梁庭望. 壮族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8:237.

[4] 陈丽琴. 壮族服饰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3.

[5] 方素梅.近代壮族社会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194⁃195.

[6] 金丽.壮族历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74.

[7] 王芳芳.“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现状分析[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3).

[8] http://www.chinaholidays.com/culture/ethnic⁃minorities⁃costumes.html.

[9] https://www.chinatour360.com/culture/ethnicgroups/zhuang.htm.

[10] http://www.china⁃cart.com/zhuang.

[11] http://www.triptoguilin.com/travel⁃guide/zhuang⁃people.htm.

[12] https://www.asiaculturaltravel.co.uk/zhuang⁃traditional⁃dress/.

[13] 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霓裳羽衣展厅。

[14] 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霓裳羽衣展厅。

[15] 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霓裳羽衣展厅。

[16] 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霓裳羽衣展厅。

[17] 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霓裳羽衣展厅。

[18] 笔者注:意为广南侬,即壮族该支系分布于广南县,广南县是云南省壮族苗族自治文山州下辖的县城,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19] 即Merriam⁃Webster词典。

[20] 摘自百色市右江民族博物馆。

[21] 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霓裳羽衣展厅。

[22] 金丽.壮族历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44.

[23] 摘自崇左市壮族博物馆。

[24] 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霓裳羽衣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