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音译法
音译法比较好理解,指用音位(phoneme)为单位在英译文中保留汉语的发音以便提出原文主要语言功能的翻译方法。某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公司名、商标名以及某些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可借用音译法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或不可读性。音译法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用汉语拼音进行拼写,如“花山(Huashan)”;二是用类似英语单词的拼写体现原文的发音,如“海信(Hisense)”。
音译有的时候还可以结合其他翻译方法,比如音意合译法,是指在汉译英的目标语当中,既保留原文的发音,又能体现原文的指称意义,以谐音又谐意的方式达到功能的相似。具体可以这样操作:一是在拼音之前或之后加一个表意的词,如“左江(Zuojiang River)”“寒山寺(Hanshan Temple)”;二是直接套用谐音谐意的英语单词,如“乌龙茶(Oolong tea)”。如果是民俗文化翻译,还包括较多的文化负载词,不过大多数文化负载词都不能只用音译,多半是一两种翻译技巧的结合,如“音译+注释”等。
举例如下。
原文:钱先生周岁时“抓周”,抓了一本书, 因而得名“钟书”。
译文:When Mr Qian was just one year old, he was told by his parents to choose one thing among many others, he picked up a book of all things. Thereupon he was given by his parents the name: zhongshu (book lover).
以上译例,对于汉语读者来说,“钟书”的意义不言自明,但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对这一意义的理解怕是不易,译者需对此做出准确的预判并增补必要的解释,因此作者在翻译的时候,除了用拼音翻译了“钟书”外,还加了注释book lover,这样目标语读者读起来就比较容易明白了。
事实上,音译法广泛应用在民俗节日活动文化翻译中,如学者金丽在其著作《壮族历史文化导论》(Zhuang History and Culture: An Introductory Study)中将“山歌”译成“Shange(Mountain Song)”[4],将“对歌”译成“Duige(Antiphonal Singing)”[5],“歌圩”译成“Gexu(Song Fairs or Singing Festivals)”[6],还有崇左壮族博物馆里的例子,“侬垌节”译成“Nongdong Festival(Field Going Festival)”。这些词有浓郁的壮族民俗色彩,但英语国家读者大多数对此闻所未闻,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在翻译中,对于译文读者看了拼音和注释仍不容易明白的词语,译者还需要进一步说明,如以上例子中的“Shange(Mountain Song),译者在下文的介绍中加了说明:“...mountain song or, in Chinese, ‘shange’. Such mountain songs are a type of folk song widespread among ethnic groups through south China, and are an important feature in Zhuang culture.”译者对这几个词的处理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音译加注释再加说明的方法,笔者仅列举其中译者对“山歌”的说明,便能说明问题,译者通过这样的翻译方法,能使译文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山歌”这一极具壮族特色的民俗文化节日词语,山歌是一种“民歌,在中国南方人中比较流行,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特点”,译文读者读起来也更容易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