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外译的跨学科发展
翻译是一门杂学,无论是译者,还是翻译相关专业的研究者,都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因此,要做好壮族文化的外译,译者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
壮族文化的外译涉及众多学科,如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艺术学、历史学等。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各学科知识储备,并在翻译过程中,能就文本中无法理解的一些问题向相关学科的专家咨询,确保理解与表达都准确到位。
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亦明确提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国家对各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出的要求,一方面指向高校的专业设置,另一方面也给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毕竟教学和科研并非割裂开来的两个毫不相关的领域,教研相长是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必由之路,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可以转化为科研成果,而科研积淀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教学,使教师在授课上更有深度、有厚度、有广度。
在当今时代,跨学科研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中,越来越多的跨学科、跨国界问题出现,如文化冲突、环境保护、医疗健康、防恐反恐等。此外,现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将会在人类未来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些都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工具和手段,使得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近年来,各级别的课题立项、跨学科的研究立项数量逐渐增多,从厅级项目到省部级项目,到国家级项目,都是如此。近10年的诺贝尔奖,也有较多授予了新兴交叉和跨学科的研究,不少获奖成就很难归于某一学科,而是“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化学”等交叉学科的应用。其实,世界本是一体的,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原本就没有明显的界线,这些界线都是人为划出的,因此,跨学科、交叉学科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壮族文化外译的跨学科发展也是必然要走的道路,而要走好跨学科发展的道路,组建起高水平的翻译队伍非常重要。壮族文化的外译尚处于刚起步不久的阶段,与壮族文化海量的中文资料相比,外译方面的各类资料显得非常稀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没有统一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尚未形成各方合力的状态。此外,目前也没有一支专业的队伍专门从事壮族文化的外宣、外译工作。从“大中华文库”的例子来看,要想做好作品的外译,务必要有一支通晓中外文化的高水平翻译队伍。当前的壮族文化外译,多半是由对壮族文化感兴趣的译者、学者自行翻译的,显得有些势单力薄。正如赵长江、刘艳春两位学者所提出的那样:“翻译看似一个人的事,实际不然,它涉及多个学科,多方面知识,应该有团队意识,单枪匹马很难搞出精品。”[6]目前,在壮族文化外译方面,百色学院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也得到了学校层面的大力支持,近年来也持续出版发表译著、学术论文,也有相关的各级课题的立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除了百色学院外,壮族地区的其他高校,目前似乎暂未组建更多的壮族文化外译团队,未能与百色学院的团队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壮族文化的外译。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要做好壮族文化外译,所组建的团队里仅有外语专业的译者还不够。一方面,这些外语专业的译者应该具有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另一方面,团队还应该包含其他学科的学者,比如精通壮语和壮族文化的学者,乃至通晓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的学者等,还要有了解传播学知识的学者,以便了解什么样的译文才能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在外译的过程中,各方进行较好的分工合作,集众人之力将壮族文化传播出去,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