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礼俗文化翻译译例评析

第三节 人生礼俗文化翻译译例评析

原文:生育礼俗。自古以来,子孙后代的繁衍与子女的健康成长一直为各民族所高度重视。为达到生儿育女的目的,广西各民族举行了各种各样的仪式,如生子人家有三朝、满月、周岁、起名等习俗,无子人家有求花、安花、培花、架桥等习俗,寄托了各族人民早生贵子、儿孙健康的美好愿望。

译文:Birth Rituals. From of old, the procreation offspring and healthy growth of sons and daughters have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In order to have children, Guangxi’s ethnic groups holding all kinds of rituals, including sanzhao (three mornings), manyue (a full moon), zhousui (one full year of life) and naming etc. in parturient families and qiuhua(praying for flowers), anhua (comforting flowers), peihua (foster flowers) and jiaqiao (bridging) customs in issueless families. All reflect people’s good wishes: to have a dear son soon and to pray for health for their children.[5]

该段落是对广西各民族生育礼俗的概述,但与壮族的生育礼俗关系更为密切。如本章第一节所述,在壮族文化里,花婆是生育神,她居住在山上,山上花儿盛开,花儿在壮族人的观念里,代表子嗣,白花代表男孩,红花代表女孩,每个人均是花婆花园中的一朵花,壮族人举行求花、安花、培花等仪式时,通常将彩纸剪成各种“花”的图案。在本段的概述中,有较多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词汇,如三朝、满月、周岁、起名、求花、安花、培花、架桥等。对于这些文化负载词,从翻译策略而言,通常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式,一方面保存了原有的音,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原文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译文来看,译者也是采取这样的策略进行翻译的。总体而言,译者提供的译文能较好地达成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既将民族的文化介绍出去,译文也通俗易懂。

但笔者认为还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原文中的“早生贵子”一词,该词富含中国文化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丁兴旺、子嗣绵延、多子多福是每一个家庭共同的愿望,所以“早生贵子”是中国人对一个新家庭美好的祝福,但西方文化中并没有这样的含义。因此,一方面,在西方婚礼中,不可对新人说“have a baby soon”;另一方面,若只是介绍中国文化,则“早生贵子”可以这样翻译:to have a baby soon,并不需要把“子”一定翻译成“son”。在古代,早生贵子一般指生儿子,到现代,传统观念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子”可以指儿子与女儿,因此将此处的“子”译为“baby”更为妥当,否则,目标语读者看到这个译文,会产生疑问:中国人的美好愿望为什么一定要生个儿子?由此导致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原文:“送花”剪纸

译文:“Sending child”Paper⁃cut[6]

如上例1所述,壮族人在举行求花、安花、培花等仪式时,通常用彩纸剪成各种“花”的图案,“送花”剪纸是其中的一种图案。“送花”是指在求花仪式上,花婆给求花者送花,“花”即“孩子”。在此译例中,译者将原文“送花”的含义意译出来,而非直译成“sending flower”,更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

原文:银饰背带

译文1:Silver Ornaments of a Baby⁃carrying Bag[7]

译文2:Carrying⁃baby pack[8]

背带又称“背儿兜”“背扇”,是背负婴儿所用的布兜,被誉为人背上的摇篮,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极为常见的一种物品,壮族聚居区也不例外(见图9⁃1)。背带除了有背小孩的功能之外,还有祈福、求吉以及审美文化功用,壮族背带的背带心有很多不同的款式、不同的图案(见图9⁃2),这些是壮族文化中的一部分。

图9-1 壮族人所用的婴儿背带(摘自微天等)

图9-2 壮族婴儿背带
(摘自桂林博物馆典藏)

在壮族人的人生礼俗里,通常在外孙辈满月时,外婆就会按照礼俗送来背带,背带通常有精美的刺绣,以希望新生宝宝健康成长、吉祥如意。在壮族人口聚居较多的那坡县,2017年7月10日,由那坡县博物馆升级改造的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该博物馆有一个专门的展区——广西少数民族背带艺术展区,展示了许多广西少数民族的背带工艺品,背带在壮族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背带既是壮族人人生礼俗中的重要物品,也是壮族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刺绣艺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在壮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为独特的壮族背带进行恰当的翻译,也十分重要。如例3“银饰背带”,从语法的角度看,“银饰”其实是一个修饰语,其中心词是“背带”,即“有银饰的背带”,但译者将其译成“背带上的银饰”,有不妥之处。另外,“背带”的译法,目前有好几种,在崇左市壮族博物馆中的译文是“strap”,广西民族博物馆中除了有例3中的“Baby⁃carrying Bag”译法外,还有“strap”和“sling”两种译法。学者刘世彬[9]将“背带”译成“Baby Packs”,另一位学者农冠品[10]将其译为“Carrying⁃baby Straps”,此外还有一位学者徐婉洁将其翻译为“Carrying⁃baby pack”。总而言之,译法较为多样,再看这几个词的意义,首先背带不是“bag(袋子)”,也不是“pack(背包)”,“sling”在《韦氏词典》《朗文辞典》《牛津高阶词典》《柯林斯词典》等词典中都查不到“背带”的意义,其意义多半是“悬带(用以固定断臂、腕等)”,而“strap”更多表明的是一种“肩带”“(连衣裙或衣服等的)肩带/背带”,这些词要么表明只有一个“兜”,要么表明只是“肩带”,甚至是“袋子”。在不纠结这些词哪个才更正确的前提下,不妨先看英语中是如何表达“背带”的,其实英语国家的人们也使用背带背小孩,只不过其背带的款式与我国少数民族的背带不同,英语国家的人们用的背带如图9⁃3所示,图案和款式都比较现代化,并没有特别的文化内涵。而壮族的背带,所绣的各种图案都蕴含着文化内涵。但从“背负婴儿”这一行为角度来看,中西方的婴儿背带的功能都是一样的,西方人将婴儿背带称为“baby carrier”,在中译英中,译者不妨直接套用西方人所熟悉的表达法来表达即可。如此,译例中的“银饰背带”则可以翻译成“Baby Carrier with Silver Ornaments”,简洁明了。

图9-3 西方人所用的婴儿背带(摘自谷歌图片)

原文:“喜”字纹壮锦被面

译文:Zhuang Brocade Quilt Cover with “Xi” Character Pattern[11]

壮族人结婚时会准备“喜”字纹壮锦被面,被面上绣有“囍”的图案,因为中国文化里,讲究好事成双,所以不会单独出现一个“喜”字。对于“囍”这一汉字及其含义,西方人也略有所知,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逐渐扩大的影响力以及遍布世界各国的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比如在美国有三家很出名的中餐厅——Double Happiness,便是用“Double Happiness”来表达“囍”之意义,另外,在维基百科以及著名的教育资源网站“thoughtco”中也将“囍”翻译为“Double Happiness”,包括知名国际购物网站亚马逊、阿里巴巴,国际知名视频网站YouTube等,较多的国际英文网站上均如此翻译,由此可见,“囍”的符号及文化意义已经有部分外国人知晓。因此,例4的译例中,仍然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如:Zhuang Brocade Quilt Cover with “Xi Character (Double Happiness)” Pattern,更便于目标语读者的理解。

原文:20世纪50年代以前,不少的壮族地区,年过50岁的老人都有个“寿米缸”。缸是特制的,鼓腰小口,两尺来高,缸盖下压着红纸或红布,安放在神龛上或老人卧床的床脚边。该缸第一次装的米,是为老人举行“添粮”仪式时装入的。举行“添粮”仪式的时间,或是老人诞辰,或是特别择定的吉日。届时,家中宰鸡杀鸭、炖猪蹄、煮猪肉祭献祖宗神灵,长女或大儿媳妇送寿衣、寿帽、寿鞋,女婿送粮食,请师公、麽公或巫婆来念经画符,并将几斤米装入“寿米缸”,用红纸或红布封好。缸中的米,平时不能随便拿来煮着吃。只有届临老人的生日或老人生病时,才掏出一些来给老人煮干饭吃,祝愿他健康长寿。每年的尝新节(吃新米的节日),儿女总是选上颗粒饱满、米色洁白的新米放入缸中“添粮”,叫作“养缸”。

译文:Before the 1950s, each over⁃50⁃year⁃old person had a “jar for rice storage” in many Zhuang regions. This special two⁃feet⁃height small mouth jar was emplaced on the shrine or the foot of the elderly’s bed, with a red paper or red cloth pressed under its lid. The first batch of rice in this jar was the rice added in the ceremony. People would hold this ceremony on the elderly’s birthday or a good day that was specially chosen. When the day came, the host offered sacrifices to please ancestor gods by killing chickens and ducks as well as stewing pig’s feet and cooking pork; the eldest daughter and the eldest son’s wife prepared graveclothes, hats, and shoes; The son⁃in⁃law put the rice together. Then, the host family would invite the Sae Master, Mo Master or witch to chant and draw mysterious figures while putting several doze kilogram of rice into “the rice jar for longevity” covered with red paper or cloth. The rice in that jar could not be eaten in ordinary times. Only on the old man’s birthday or when they got sick could their family bring out some rice and cook for the elderly for the sake of his health. At the annual “Changxin Festival” (a festival of eating new rice), the young of a family always select some new plump white rice and add them into the rice jar. This behavior is called “Yanggang”.[12]

该例子描述的是壮族“添粮”祝寿的人生礼俗,含有较多文化负载词。如“寿米缸”“添粮”“尝新节”“养缸”“师公”“麽公”等,这些词汇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容易,甚至对于没有了解过添粮礼俗的中国读者来说,也并不清楚其中的内涵。

译者在处理这些词汇的时候,采用了较多的翻译技巧。如译者将“尝新节”译为“‘Changxin Festival’ (a festival of eating new rice)”,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音译的方式保留了原文词汇的发音,注释的方法补充了该节日的文化背景,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节日的文化内涵。而译者用拼音译出“养缸”,也对这样的翻译进行了解释,认为通过从上下文,读者能够理解何为“养缸”。对此,笔者认为,对于“养缸”的意义,还是应增加注释为好。“寿米缸”一词,译者用的是直译“jar for rice storage”,但该直译略去了原文“寿”的意义,笔者认为,此处不应略去,因为“寿米缸”的重点是在“寿”,在下文中,译者用了“the rice jar for longevity”,译法比前一种更能表达原意,但“jar”一词一般表示广口玻璃瓶,跟壮族民间储存大米的米缸不同。在壮族民间,用以储存大米的以瓦缸、陶缸较为常见,一般不用玻璃广口瓶储存大米,因此,此处可改译为“rice storage pot for longevity”,明示原文“寿”的意义的同时,也表明了米缸的材质,与原文的含义比较近。

原文:男寿服

译文:Men’s birthday suit[13]

在壮族地区,寿服是指老人离世时所穿的衣服,它既代表本人在阴间继续生活的消费水平,又象征家人对其一生辛劳所给予的最后一次回报。在民间,一个老人死后所穿的寿衣比他(她)生前所穿衣物要丰厚富丽得多,除了寿服外,还有寿鞋、寿幛、寿枕等物品,都是老人离世时的用品,有的老人甚至在生前就自己备好了上述物品。在百色市右江民族博物馆里,有关于这一系列的物品名称的译文,遗憾的是,译者并未较好地理解壮族文化,误以为其是壮族老人生日时用的物品,因而所提供的译文与原本的含义相去甚远。笔者认为,该译文可以改译为“Men’s burial clothes”。

与此译例类似,右江民族博物馆里一系列类似物品的翻译,笔者均建议改译,如表9⁃1所示。

表9-1 右江民族博物馆部分物品译文对比列举

笔者将这些物品均译成与葬礼有关的意义,使读者在看的时候便知其与葬礼有关,而勿将其理解为“present(礼物)”。虽然在壮族地区,老人可以生前便给自己准备这样的物品,或许也有可能有人将这些物品当作生日礼物送给老人,但这些情况都是极少的。一般在老人生日时,壮族有敬老祝寿的风俗,通常是给老人举行添粮补寿[14]仪式。因而,笔者在进行改译的时候,考虑到这些物品的用途,便不将其翻译成礼物,毕竟这样的物品作为礼物的情况很罕见,如果译成礼物,目标语读者误以为这些东西均可以在老人生日时当作礼物送给对方,那就产生谬误了,会造成跨文化交流的巨大障碍。

原文:岩棺葬

译文:cave burial (The cave burial refers to the burial practice of using natural caves to bury the dead with burial objects and the entrance of the tomb is sealed or open)[15]

在壮族地区,有岩棺葬的风俗,这是壮族先民有意识地利用天然山崖岩洞安置死者的一种丧葬形式。[16]对于目标语读者而言,这种风俗可能是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现象,对于这样的文化现象,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需要通过直译加注释的方式,能较好地帮助外国读者理解壮族的这一风俗文化,这是一个较好的译例。

[1] 高文德.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Z].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998.

[2] 谭先进.崇左文化博览[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797.

[3] 钟蓓荻. “壮族的人生礼仪(节选)”英译实践报告[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9.

[4] 金丽.壮族历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12⁃151.

[5] 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

[6] 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

[7] 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

[8] 徐婉洁. 广西民族文化英译策略探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9] 刘世彬.水族背带的文化内涵[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1).

[10] 农冠品.从《背带歌》看瑶族的生命礼俗[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2).

[11] 摘自广西民族博物馆。

[12] 钟蓓荻. “壮族的人生礼仪(节选)”英译实践报告[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9.

[13] 摘自百色市右江民族博物馆。

[14] 补粮是指在壮族地区,老人逢1和9开寿,因一为人生之始,要庆祝一番,九为人生之末,要续梯不使其断阶,所以41、51岁的人,可以做寿日,身体不太好的,到49、59岁时,要请巫婆等人士来念经续梯,此即为“补粮”,当地人认为经过补粮,才可越十,延年益寿,此为壮族地区的敬老习俗,2015年10月,南宁市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兴宁区组织申报的“壮族添粮补寿习俗”项目成功入选。

[15] 梁文曦.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视角下申遗类信息型文本的英译策略——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系列材料文本”为例[J].长江丛刊,2018(14).

[16] 谭先进.崇左文化博览[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