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翻译现状
壮族服饰文化翻译成外文的资料并不多,主要是在一些文献资料以及博物馆中,此外,还在一些旅游宣传小册子以及网站上的介绍中有所涉及。总体而言,语料并不多,远不如中文资料般丰富。
就文献资料而言,广西民族大学金丽教授所著的经典著作《壮族历史文化导论》中有一节“Textiles, Brocade, and Clothing”[6]涉及对壮族服饰文化的介绍,在这一节内容里,介绍了壮族始祖女神米洛甲的传说。在壮族传说里,壮族人也如《圣经》中所记载的亚当和夏娃一样,最初都是赤裸相对的,后来逐渐有了羞耻之心,才开始做衣服来裹体。当然,传说只是传说,并不见得壮族的服饰文化就是如此开始的,事实上,壮族的服饰文化有非常长的历史,很早就开始用麻、棉、竹子、藤蔓、丝绸等天然材料来做衣服,经过漫长的时间,壮族的服饰样式从简朴逐渐发展到比较多样化。在唐宋时期,壮族人受汉族人的影响,学会了织一种新型的布料——壮锦,壮锦在壮族服饰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的壮锦,有的学者将之视为人穿着的饰物,也有的学者将之视为一种艺术——壮锦艺术,本书将之归类到艺术的范畴。金丽教授以历史时间为主线,对不同时期的壮族服饰进行了概述,但并没有详细介绍各种服饰的类型,属于通识类的介绍。另外,2013年一位年轻学者徐婉洁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对广西的织绣文化进行了翻译实践,发表了一篇翻译实践报告。在此报告里,作者主要翻译的是与广西各民族相关的织绣故事,其中也包括壮族黑衣壮服饰、鲤鱼鞋、壮家绣球等故事,此翻译实践文本是故事性较强的文本,涉及广西各族的织绣文化。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的学者王芳芳也对广西壮族的服饰文化进行了研究,发表了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现状分析》[7]的论文,但该论文只是对当前的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现状进行概述,并没有列举具体译例。
从博物馆方面来看,笔者曾赴广西民族博物馆、百色市右江民族博物馆、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崇左市壮族博物馆、天等县博物馆调研,也获得了一些相关的语料。大致情况如下。
广西民族博物馆中关于壮族服饰文化的中英文资料是最多的。该博物馆有一个专门的展厅介绍广西各少数民族服饰,其中壮族服饰相关的资料较多,包括广西各地壮族的服饰介绍及实物展示。
百色市右江民族博物馆中关于壮族服饰文化的中英文资料比广西民族博物馆的资料略少一些,主要对百色当地的壮族服饰进行了介绍,介绍了服饰的类型以及扎染工艺。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对云南壮族的服饰进行了介绍,介绍了壮族服饰的类型及染料的制作等工艺,但所有与服饰文化相关的资料,均只有中文,没有英文介绍。
崇左市壮族博物馆中对壮族服饰文化介绍极少,仅有几张图片及对几套壮族服装的介绍,但为数不多的介绍中均有英文翻译。
天等县博物馆仅展示了两套黑衣壮的服饰,其介绍很简单,也没有任何外文翻译。
在旅游宣传册方面,语料并不多,如崇左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出品的《发现山水崇左 圆梦别样桂林》中有一部分专门介绍多彩民族风情的,其中就有对各少数民族服装的简介,但该简介只是配图的介绍,没有更多相关信息。
在网页介绍方面,与壮族服饰相关的英文介绍也有一些,但一般比较简单。目前能找到的网络英文介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网站。
China holidays[8]网站对壮族服饰有一段简短的英文介绍,不到100字,介绍了壮族男女分别穿什么类型的服装。
China tour 360[9]网站对壮族进行了简要的英文介绍,还用了几十个字来介绍壮锦,此外并没有其他介绍。
China⁃cart[10]网站其实不是一个壮族服饰的介绍网站,而是一个壮族服饰销售的英文网站,但其销售的壮族服饰品种较多,有近400种之多,每一种服饰的销售页面上都对该壮族服饰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但其销售的壮族服饰都是壮族盛装的服饰,一般用于跳舞等表演的服饰,并非平常穿着的服装。
Trip to Guilin[11]网站上对壮族服装也有很简短的英文介绍,介绍了壮族妇女的着装以及服装的饰物,介绍比较简单,只有100多字。
Asia cultural travel[12]网站上也有对壮族服饰的英文介绍,是一段200多字的介绍,主要介绍了广西西南壮族的服饰特点。
此外,其他对壮族服饰进行英文介绍的相关资料,绝大部分是境外的电商网站,也包括阿里巴巴公司的英文网。这样的网站一般以图片为主,主要目的是销售,仅有非常简单的介绍,即让买家知道这是什么国家什么民族的服装而已。
总体而言,当前关于壮族服饰的翻译还是较少的,而服饰是一个民族自身特点的重要方面,壮族传统服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颜色鲜明,造型美观,在面向国外买家的国际购物网站上也有一定的销售量,说明了国际受众还是对壮族服饰比较认可的,这也是向海外推广壮族民族服饰的契机,相关部门可以借此契机,进一步做好壮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外译,并将之推广出去,以提升中华民族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