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壮族民俗文化国际话语体系的路径
笔者认为,要做好壮族民俗文化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统揽全局,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壮族民俗文化国际话语体系绝非易事,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壮族民俗文化国际话语体系,是构建壮族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提升壮族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响应国家要求,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部分。在构建壮族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官方统揽全局,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符合壮族地区实际的相应规划与制度等,对壮族文化的对外传播等工作进行统一的领导和全方位协调,为我国官方、民间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搭建平台,创设条件,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仅有官方的力量仍然不够,需要各方共同行动起来,在官方的宏观指导下,地方企业与学界精英的共同参与,合力谋划壮族文化海外推广的策略,包括文化产业、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近年来,到壮族地区高校来就读的留学生,尤其是东盟国家的留学生数量日益增加,这对于促进国外青年了解和认同壮族文化大有裨益。而要做好顶层设计,各方需要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要注意传播中的“5W”问题,即谁来负责传播,传播什么内容,向谁传播,通过什么渠道传播,要达到什么传播效果。同时也要积极做好规划,加快对优秀传播人才的培养,包括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留学生,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文化传播人才。
第二,积极交往,加强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要构建壮族民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仅依靠官方“走出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官方与民间协同合作,同向同行,共同努力。话语权即说话的权利,依据主体的不同,分为个人话语权、群体话语权、政党话语权、国家话语权、民族话语权。而民众对某个国家的认知好比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的某种印象一样,不是靠自己说自己怎么好,别人就会相信并认同,而是需要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各种合作、沟通得以慢慢形成的。要想别人对自己有好印象,要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赢得别人的尊重与认同。壮族民俗文化要想构建自己的国际话语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国外民众对于壮族的认知并不多;另一方面,壮族文化的外宣翻译人才十分缺乏,能够用外语写论文、著作来介绍壮族文化的学者也不多,关于壮族文化的海量文献尚未被择优译成外文。更为严峻的局面是,还有部分文献是用古壮字记载的,即使是中国人,也难以读懂并理解,因此迫切需要相关专业的学者开始将其译成现代汉语的重要的第一步。要想做好壮族文化的海外推广,仅有文化方面的交流还是不够的,还应有官方层面的政治交流,两国之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能为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打好基础。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我国与周边国家不仅有外交与商贸方面的紧密联系,也有文化方面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时将壮族文化推介出去。
第三,注重把关,精选对外传播内容。构建壮族民俗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这些内容必须要基于对话语受众的考虑来进行精挑细选。2015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他提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12]是对外传播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对壮族文化对外传播内容进行精挑细选是非常重要的。壮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值得推介出去,但哪些内容适合推介,哪些内容不适合推介,需要基于对受众的情况进行考虑,在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充分的了解后,再进行选择。壮族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壮族歌圩文化、节俗文化、人物传说文化、铜鼓文化、天琴文化以及花山文化等,这些都是壮族文化的精髓,在对文化成果的各类文本进行筛选后,再对文本的用词进行细致的选择、重构与再现,从原文本到译入语文本,都须层层把关,确保将最优秀的文化成果推介出去。
第四,多维考虑,分层次传播。目前,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早在2006年,学者刘继南与何辉合著的专著《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一书中对不同层次的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研究,如世界主流印刷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影视作品等,也调研了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及中国人的形象。通过两位学者的研究发现,不同层次的媒体的读者群体是不太一样的,不同媒体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我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主流媒体评判体系中的情况不容乐观。世界主流媒体仍对我国抱有偏见,在新闻话语中会刻意放大我国的不足之处,对我国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却选择性忽视,因此我国国家形象的“他塑”情况不尽如人意。当然,近十几年,我国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来的大国风范,也逐渐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心,中国的国家形象已经获得了提升。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同媒体的受众也发生了变化,从互联网上获知中国信息的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从纸媒上获取与中国有关的信息的人在逐渐减少,其中主要为年纪偏大的受众,年轻人更偏向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在对受众的阅读习惯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后,壮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国际话语体系的建立开始扭转发展思路。在不放弃通过传统纸媒进行对外传播的基础上,开始通过电视媒体、互联网等不同类型的传播渠道进行壮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尤其是当下十分流行的短视频渠道更成为壮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手段。此外,相关推介中国文化的网站可以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多多宣传包括壮族在内的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争取持续更新,从而形成长远的影响力。
第五,精心构建,优化外宣叙事方式。如第三点所说,要精选需要进行对外传播的内容,并非简单翻译即可,还需要优化叙事方式,以目标语读者比较容易理解且能凸显壮族正面民族形象的方式来对原文的叙事进行重新建构。学界也注意到了通过优化叙事方式能够助力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近年来,学界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如影视文学作品、传媒、传播、新闻、外交话语、阅兵仪式、国家形象宣传片与纪录片、国际汉语教育、语文教科书等角度,研究方向更一步多样化。以上研究涉及翻译与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成果较少,学界涉及翻译与国家形象建构之关系的研究成果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从政治术语翻译策略与传播效果角度来促进国家积极形象的传播[13];对国家形象宣传片英译方面的把关模式的分析,探究译者翻译策略的运用对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性[14];对《今日中国(China Today)》这一经典文本翻译实践的规律性进行研究,提出译者可以采取各类翻译策略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以促进国家形象的构建[15];从翻译入手,对中国故事进行跨文化的再现与重构,促进国家形象的建构与海外传播[16];从外文书写的中国叙事翻译成中文的“文化回译”现象入手,提出还原式翻译、重构式翻译、还原重构兼备式翻译等策略[17];从国家翻译规划的角度分析国家形象的自我构建路径探索的可能性[18];从大翻译与文化记忆的角度探究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19]等。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目前关注到新闻翻译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的学者并不多。从壮族文化的对外推广工作来看,优化叙事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是视频类宣传资料,视频的设计者要对国外受众各方面的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知,在讲故事方式、内容呈现方式、文案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叙事方式优化,凸显壮族良好的民族形象,并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正如产品实现国际化需要进行本土化营销一样,比如Tik Tok成功走出国门与其在国外进行本土化的改良分不开。所以,壮族文化相关文本的外宣资料方面也可以借鉴改良策略,精选好准备外宣的原文本之后,运用增、删、编等各种翻译技巧进行叙事重构,优化叙事方式,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本土化改造。在这个过程中,要权衡目标国本土化与保持原汁原味壮族文化之间的度,既不因本土化而失去壮族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又不因原生文化过于难以理解而被目标语受众所抗拒。
[1] 湖南拓展“一带一路”朋友圈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EB/OL].(2018⁃11⁃06)[2020⁃2⁃10].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fwydyl/zgzx/201811/20181102803425.shtml.
[2] 云南省委书记陈豪:“一带一路”之花正在云南和南亚、东南亚一些沿线国家的合作当中不断盛开[EB/OL].(2019⁃08⁃12)[2020⁃02⁃10].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8⁃12/doc⁃ihytcern0228996.shtml.
[3] 优势明显 海南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EB/OL].(2018⁃05⁃11)[2020⁃04⁃1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0151704036342775&wfr=spider&for=pc
[4] “一带一路”内涵上新 习主席有过哪些重要论述[EB/OL]. (2020⁃06⁃20)[2020⁃06⁃21]. http://www.comnews.cn/article/ttxw/202006/20200600052715.shtml .
[5] 2019年1—8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情况[EB/OL].(2019⁃09⁃23)[2020⁃03⁃15].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dgzz/201909/20190902901112.shtml.
[6] 罗选民.大翻译与文化记忆: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J].中国外语,2019,16(5).
[7] 你可知道外国人眼里最为熟知的中国文化有哪些?[EB/OL].(2015⁃06⁃13)[2020⁃02⁃15]. http://www.lecoinfrancais.org/topic/879.
[8] 任旭彬.“壮族三月三”走出国门讲述广西故事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7(3).
[9] Holm David, Meng Yuanyao. Hanvueng: The Goose King and the Ancestral King. An Epic from Guangxi in Southern China [M]. Brill: Annotated, 2015.
[10] 孟威.构建全球视野下中国话语体系[EB/OL].(2014⁃9⁃26)[2020⁃01⁃30]. http://www.scio.gov.cn/zhzc/10/Document/1381945/1381945.htm.
[11] 金丽.壮族历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5.
[12] 杨振武. 人民日报: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EB/OL].(2015⁃07⁃01)[2020⁃02⁃15].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701/c1003⁃27233635.html.
[13] 梁洁. 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术语翻译策略及传播效果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19.
[14] 潘诗宇. 把关视角下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英译——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例[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19.
[15] 胡妤. 国家形象视域下的外宣翻译规范研究[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
[16] 王宁.翻译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及海外传播[J]. 外语教学, 2018, 39 (5).
[17] 谭载喜.翻译与国家形象重构——以中国叙事的回译为例[J]. 外国语文,2018,34 (1).
[18] 吴赟.国家形象自我建构与国家翻译规划: 概念与路径[J]. 外语研究, 2019, 36 (3).
[19] 罗选民.大翻译与文化记忆: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J]. 中国外语, 2019, 1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