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俗文化翻译与跨境旅游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旅游发展迅速,入境人数增速迅猛,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8年版),2017年,入境我国旅游的游客人数达到13948.24万人次[11],除去港澳台同胞外,来自其他国家的游客人数排名居前的如表12⁃2所示。
表12-2 2016—2017年主要客源国入境旅游人数[12]
单位:万人次
以上表格选取的是2016—2017年主要客源国入境旅游人数排名前20的国家,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游客人数排名前三的国家是缅甸、越南、韩国,20个国家中,其中8个为东盟国家,说明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旅游往来比较密切。从入境客源国的官方语言来看,其中8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因此,在壮族地区的一些景点,如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德天跨国大瀑布,该景区中的旅游文本翻译就有英语、越南语、韩语三种译文,在广西南宁市5A级景区青秀山风景区及其官网上也有英语、日本语、越南语、韩语等四种外语的介绍。
文化和旅游具有本质的内在关联性,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现在的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文化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民俗文化能给予游客独特的文化体验,近年来民俗文化旅游成为旅游目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因而,对壮族民俗文化相关语料进行翻译,并将其融入旅游观光资源中去,对于促进壮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大有裨益,还能促进壮族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弘扬民族文化自信。
壮族人聚居的地区,风光秀丽,自然生态环境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能对国内外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因此,在壮族地区旅游景点的宣传推广方面,尽量提供多语种的译文,在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出行方便的同时,也能带给国外友人更好的文化旅游体验,促进壮族地区入境旅游的发展。
壮族民俗文化的推广,与壮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有重要的关联。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是重叠的,现代的文化旅游活动通常都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如果将民俗文化单独进行推广,那感兴趣的除了文化界或学术界的游客外,普通游客可能很少会专门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如果能用针对一般受众的语言来将民俗文化融合到旅游环境中进行外译,更能促进旅游目的地语言环境的建设。而这样的语言环境建设,不仅仅要将包含民俗文化相关的文本进行外译,也要包括文化旅游地的公共设施的语言服务建设,还包括部分营销文本、网站内容等的外译,这样既能使国外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有较好的体验,也能让这些游客进一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
另外,壮族与东南亚各族同根同源,语言相通,文化相似,生活习惯也颇为相近,都深受“那文化(即稻作文化)”的影响,因此,除了以本国人民的视角看壮族文化外,还要站在全球的视角来看待壮族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壮族民俗文化之旅可以将旅游线路进一步延长,延伸到周围邻国,如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这些国家来华旅游的人数较多,要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旅游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通过打造跨境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线路,给游客体验跨境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而在横跨不同国家的过程中,对相关的民俗文化文本及相关的旅游文本进行通俗易懂的翻译,尤为重要。
总之,随着近年来跨境旅游发展迅速,各地的文旅部门及旅游开发公司等应该敏锐地关注到这一趋势,并在促进各A级景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促进景区公共语言服务环境的建设,使文化旅游开发、宣传与推广、目的地各方面的细节等相关的语言服务环境都应考虑到语言种类的多样化,将相关内容进行外译,营造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促进民俗文化在观光旅游中持续发展,保持文化的活力,促进跨境旅游的发展。
[1] 刘亚轩.中国旅游文化[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2.
[2] 冯乃康.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J].旅游学刊,1991(1).
[3] 周谦. 泰山旅游文化发掘初议[J].旅游经济,1990(3).
[4] 冯乃康.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J].旅游学刊,1991(1).
[5] 《广西统计年鉴2020》[EB/OL].(2020⁃04⁃15).http://tjj.gxzf.gov.cn//tjsj/tjnj/material/tjnj20200415/2020/zk/indexch.htm.
[6] 《云南统计年鉴2020》[EB/OL].(2020⁃11⁃25).http://stats.yn.gov.cn/tjsj/tjnj/202011/t20201125_1034933.html.
[7] 《海南统计年鉴2020》[EB/OL].(2020⁃10⁃13).http://www.hainan.gov.cn/hainan/tjnj/202101/d403bfee32fe4fod
b269f186dc7ec88a.shtml.
[8] 《贵州统计年鉴2020》[EB/OL].(2020⁃11⁃16).http://stjj.guizhou.gov.cn/tjsj⁃35719/sjcx_35720/gztjnj⁃40112/.
[9] 《湖南统计年鉴2019》[EB/OL].(2020⁃11⁃30).http://tjj.hunan.gov.cn/tjsj/tjnj/.
[10] 《广东统计年鉴2020》[EB/OL].(2020⁃10⁃09).http://statas.gd.gov.cn/gdtinj/index.html.
[11]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8:13.
[12]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8: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