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铜鼓文化掠影
活态文化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日常生存、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民族传统文化和自然历史文化,是一种现在还“活着的”文化。在壮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壮族祖先曾使用过的各种器物,都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通常只能在博物馆等地方看到。而铜鼓却是一个例外,铜鼓不仅仅是青铜文化的代表,而且壮族的铜鼓铸造还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距今已经2000多年历史了。同一时期甚至后来的朝代中,壮族先人当时用的别的器物现在基本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唯有铜鼓依然鲜活地出现在当今壮族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中,仍然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本节将简单介绍一下活态的铜鼓文化。
铜鼓文化在壮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壮族地区,铜鼓元素是经常能见到的景观设计与标志。比如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建筑便是以铜鼓为造型,正面看是一个铜鼓的形状(见图5⁃5),侧面还有铜鼓鼓面花纹的造型(见图5⁃6),具有浓郁的壮乡风情。此外,还有南宁人民公园、南宁青秀山公园、南宁东站(见图5⁃7)、南宁南湖公园(见图5⁃8)、广西文物苑(见图5⁃9)、崇左园博园(见图5⁃10)等地方,均有铜鼓或铜鼓相关的景观设计。
图5-7 南宁东站的铜鼓元素(摘自百度图片)
图5-8 南宁南湖公园的铜鼓(摘自百度图片)
图5-9 广西文物苑的铜鼓(摘自搜狐网)
图5-10 崇左园博园门楼上的铜鼓(摘自搜狐网)
其实,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铜鼓的元素在壮族地区出现的远不止以上图片所展示的这些,囿于篇幅,笔者不再展示更多的图片。除了以上展示的图片所在的地点有铜鼓元素外,铜鼓元素融入城市文化景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出现在官方或民间的宣传图片中的实例也非常多,比如广西民族大学的校园景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西门及北门校门、南宁民族大道上的南湖桥一带、南宁江滨公园广场、南宁五象广场、南宁万达茂、南宁图书馆新馆、南宁地铁2号线、南宁铜鼓歌台、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花竹帽广场、桂林秀峰景点刘三姐景观园、河池金城江文化广场、百色市的博物馆及城市景观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宣传图片及区庆城市景观设计等,都融入了铜鼓的元素。当然,铜鼓文化在如今人们生活中的身影,绝不止以上所列举的这些,这些只是很小的部分,但这也能说明问题:铜鼓文化不是一种已经消亡了的文化,而是一种鲜活的文化,它还频繁地出现在壮族地区乃至中国南方地区人们的生活中,富有现代生活气息。
除了景观方面,铜鼓作为一种观赏性较高的器物,蕴涵铜鼓元素的文创产品也颇受欢迎,相关的产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像广西文物苑、广西民族博物馆、百色市右江民族博物馆、粤东会馆等场馆的传统工艺展示馆或者购物处,广西一些旅游纪念品商店等,多半都有壮族特色的工艺品售卖,包括铜鼓、壮锦、绣球等比较有壮族特色的纪念品等。一些客流量很大的电商平台上也出售铜鼓,铜鼓的价格从一百多元到一万多元不等,一般个头小的会比较便宜,大的则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这些壮族文化特色文创产品一般用作装饰。无论是在博物馆的传统工艺品购物处还是在旅游纪念品商店,看商品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买家也会去细细端详这些工艺品,有的家长还带小孩子去观赏,并认真给小孩子做介绍,还是有很多人对铜鼓工艺品非常感兴趣,可是因为铜鼓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价格不菲,所以买的人并不算特别多。但不管如何,铜鼓作为壮族的重要元素,就像是代表壮族的一个符号,已经被很多人所熟知。这个符号,深深地烙印在很多人的脑海中,这对于进一步做好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推广与对外译介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铜鼓文化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我们这个时代,并将继续传承下去。
除了城市景观中的铜鼓元素外,壮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部分节日中,也会使用铜鼓来举行仪式。比如壮族的蚂节,即使到如今,依然是壮族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演奏铜鼓依然是节庆活动重要的一个环节。壮族有蛙崇拜的文化传统,在壮族的民间传说中,古代的壮族人认为青蛙是雷神的儿女,是雷神派到人间的使者,当人们需要下雨时,便告诉青蛙,青蛙即对天空鸣叫,雷神听到青蛙的叫声之后就会降下雨水,满足人间的需要。因此,在壮族先民心目中,青蛙是神的化身,故备受崇敬。为求得生存繁衍与发展,壮族人聚集区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蛙崇拜及祭祀活动,比较典型的是在广西的天峨县,每年的正月末二月初,农事开始之前,都会举行壮族蚂
民俗文化节,以求一年风调雨顺、禾稼丰收。在蚂
节活动中,一般分为几个环节:找蚂
—祭蚂
—游村祝福—藏蚂
。在整个过程中,铜鼓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见图5⁃11)。此外,在广西的南丹、东兰、巴马、凤山等地的壮族也有过蚂
节的习俗。除壮族外,其他少数民族,比如瑶族的布努瑶也会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敲铜鼓,彝族的跳弓节中也有铜鼓的身影,人们跳起铜鼓舞欢度节日。
除了在节日中有铜鼓的身影外,在壮族人的人生礼仪中,铜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广西的南丹县六寨、芒场等乡镇的壮族人在举行葬礼的时候也会使用铜鼓。此外,其他少数民族的葬礼中,铜鼓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广西南丹县的白裤瑶,在举行葬礼时会敲铜鼓(见图5⁃12),南丹的中堡苗族人在葬礼中也敲铜鼓。总体而言,包括壮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在葬礼中使用铜鼓一般是为了超度死者,谁家里有亲人去世,就敲响铜鼓,邻里就来了,来的人越多,主人越有面子。不同的地方打铜鼓的环节略有不同,但整体来说,铜鼓直到今天依然真实地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同胞尤其是在乡村生活的同胞的日常生活中,也作为一个符号,存在于一些对铜鼓文化了解不太深入的城市人的日常生活中。总之,铜鼓作为壮族的代表性文化之一,它依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政府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比如广西设立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铸造技艺”传承人,也有专门的铜鼓铸造厂,至今仍在生产铜鼓;政府相关部门也十分注重对铜鼓文化的宣传,使得铜鼓文化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使铜鼓文化继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见图5⁃13)。
当然,铜鼓文化跟壮族的其他文化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比在左江花山岩画中,就有铜鼓的图案,如敲击铜鼓召集众人的画面(见图5⁃14、图5⁃15)。在壮族的服饰图案中,也有铜鼓的刺绣片式样(见图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