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文化研究现状概述
与花山文化相关的文献,以下列举较具代表性的部分。首先,专著方面如下。
2006年,唐华主编的《花山文化研究》[7],该论文集收集了25篇与花山文化相关的论文,学者们对花山文化进行了介绍,包括花山岩画的概况、艺术特点、艺术风格、影像身份辨析、文化价值以及花山文化品牌的打造等方面。
2009年,覃圣敏研究员所著的《骆越画魂——花山崖壁画之谜》[8],该专著介绍了神秘的花山岩画及其源头、艺术特点、风格等,并将花山岩画与云南、四川与泰国等地的岩画进行对比,这本书对于读者了解花山岩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等都很有帮助。
2010年,杨炳忠、蓝锋杰、刘勇等主编的《花山申遗论谭》[9],该论文集收集了53篇与花山岩画及花山文化相关的论文及报道,论文集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介绍了花山岩画申遗相关的准备工作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花山岩画的内涵解读、花山文化传播、花山资源开发与相关的综述与报道。学者们从各个方面探讨了花山岩画及花山文化,其中花山文化传播及花山资源开发两个章节从花山文化的传播思路及文化品牌的生成与拓展等方面对花山文化展开研究。
同年,谭先进编著了《崇左文化述要》[10],在该部70万字、厚达712页的崇左文化巨著中,作者专门用了完整的一个章节来介绍花山文化,包括花山文化的由来、花山岩画的概述、各县市区的岩画、左江岩画调查及花山文化的内涵等,加上该书封面唯一的图案就是花山岩画,可见其重要性。[11]
2016年,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自治区级科研平台左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汇编了六卷本的《左江花山岩画研究论文专题汇编》,论文集汇编了建国以来所有能收集到的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部分文艺作品,涉及历年来花山岩画相关的各类研究,如花山岩画创作主题、花山岩画创作者、花山岩画的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研究,是研究左江文化岩画的重要文献,目前论文集存放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左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展示馆内,暂未公开出版。
2017年,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和中共宁明县委员会共同主编的花山文化研究成果论文集《骆越根祖岩画花山——花山文化研究成果撷英》[12],该书概括了花山岩画的族属和历史地位,系花山文化研究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13];将进一步增进公众对花山岩画和广西文化的认知,提升宁明乃至广西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形象和知名度,推进花山岩画的全面保护和后申遗时期花山文化的发展。
而涉及花山文化中花山文学的有两本书:1988年由广西民间文艺研究室等主编的《花山风韵》和2012年由宁明县文化体育局编的《花山故事》(该书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这两本书都收集了左江花山岩画所在地区的人们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民间歌谣等,这些传说与故事等,体现了壮族人民勤劳善良、守望相助、勇于抵抗外敌的美好品质。
总之,与花山岩画及花山文化相关的著作比较多,文化部门与学者们经过长时间不懈的努力,出版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与花山岩画及其文化相关的研究从未停止过,未来也将继续有更多的学者对此产生兴趣。以下列举部分比较经典的研究著作封面图(见图4⁃12),供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以下书目按出版年份先后编排)。
图4-12 花山文化相关研究部分著作封面图
围绕花山文化而进行的研究,在花山岩画申遗成功的前几年已经开始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到2016年,相关研究呈现出第一个高峰,到2018年,又呈现新的高峰,如图4⁃13所示。
图4-13 学界对花山岩画的研究热度图示
(数据截至2020年7月30日)
其次,学术论文方面,近20年与花山文化相关的研究发文篇数(数据截至2020年7月30日)有个相对粗略的统计,主要的论文来自中国知网(不包括专著),但也能以管窥豹,大致能判断出花山文化相关的发文量,过去几十年,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如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08年期间,壮学界泰斗梁庭望先生发表了数篇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如《花山之谜——壮族守护神的虔诚赞歌》[14]《花山崖壁画——祭祀蛙神的圣地》[15]《花山崖壁画——壮族上古的形象历史》[16]《遗落崖壁间的壮族古骆越文明》[17]《花山崖壁画:古骆越文明的画卷》[18],对花山岩画及其相关的文化做了开拓性的研究,为后续的较多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1995年,资深壮族研究员潘其旭先生发表了《花山崖壁画——图腾入社仪式的艺术再现和演化》[19],这也是一篇较有代表性的论文,这篇论文长达20页,作者对入社仪式(即成年仪式)这一氏族社会的活动仪式进行了介绍,也对左江花山岩画中与之相关的蛙图腾及其艺术含义等进行了研究。
2007年,壮学界知名学者黄桂秋教授发表了题为《巫麽信仰:广西左江崖壁画新探》[20]的论文,这篇论文也较具代表性,长达14页,与此前的学者认为花山岩画的作画目的为战争记录、语言符号、巫术礼仪遗迹、祖先崇拜、震慑降服水神、图腾崇拜、祈雨说等观点不同,作者通过对左江花山岩画图像的分析,认为花山岩画的作画目的是巫麽信仰。他在2015年又发表了一篇题为《花山岩画反映壮族先民宇宙观与灵魂信仰》[21]的论文,对他之前的观点进行了深化,从壮族原生态民间宗教巫麽信仰的理论角度来研究左江花山岩画。
2009年华南农业大学的学者廖杨、蒙丽发表了题为《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以壮族花山文化为例》[22]的论文,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应该组建成花山文化产业集团,并以集团产业化方式运作文化艺术旅游,逐步提升节庆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该篇论文在花山文化相关的研究论文里属于高频被引论文,被引次数为16次(截至2020年7月30日)。
2015年,董必凯等发表了题为《广西花山岩画蕴涵的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现代传承发展》[23]的论文,该论文被引频次为12次(截至2020年7月30日)。花山文化中蕴含着花山体育文化,这篇论文提出可将相关的体育文化放到以“东盟”为主题的大格局下进行传承发展的建议,此外,还可以通过景区建设、民族体育旅游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承发展。
其他还有解读花山岩画文化的,如覃乃昌等的论文《左江流域文化考察与研究》[24],刘继辉的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文化研究》[25];研究花山旅游文化开发的,如张婷婷的硕士学位论文《壮族文化旅游产业运作模式比较研究——以〈印象·刘三姐〉〈走进花山〉为例》[26]与黄建清等的论文《广西花山旅游文化开发研究》[27];也有研究花山岩画艺术人类学价值和意义的,如张利群、张逸的《花山崖壁画的艺术人类学价值和意义》[28]以及这两位学者的七篇相关系列论文:《花山岩画人像造型的骆越根祖原型分析——“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一》[29]《花山岩画的骆越文化渊源探溯——“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二》[30]《花山岩画图像符号之“文”缘起发生意义探讨——“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三》[31]《花山岩画之“纹”与骆越“文身”关系辨析——“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四》[32]《花山岩画艺术形式特征及其形式意味探讨——“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五》[33]《花山岩画的“前艺术”特征及其艺术发生学意义——“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六》[34]《花山岩画图像叙事功能作用及价值意义——“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七》[35]等;此外还有研究花山岩画蕴含的壮族习俗文化的,如李萍的论文《从左江花山壁画看壮族的审美追求与习俗文化》[36]等;有研究花山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的,如梁喜献等的论文《壮族花山文化在南宁市景观小品中的应用》[37]等;还有研究花山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的,如罗杜娟的《花山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表达及应用》[38];有研究花山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的,如黄海云的《从泰国文化旅游发展经验看花山文化的整体打造》[39],李萍的《“一带一路”视阈下建构花山文化世界品牌的战略思考》[40],等等;也有研究花山文化对外译介与传播的,如邓英凤的《花山岩画的对外译介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41],黄小芬的《“一带一路”背景下花山岩画走出去研究》[42]等;给后申遗时代花山文化研究提供建议的,如王建平等的《简论花山文化及其后申遗时期的研究策略》[43],提示了后续研究的思路应该是构建、凝聚、扩大、现场、细读。
总而言之,学者们对花山文化展开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有对花山文化进行各个学科角度解读的,有研究花山文化旅游开发的,还有研究花山文化在城市景观和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的,这些丰硕的成果,为提高花山文化的影响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总体来说,花山文化相关的研究比较零散,不成系列,还未能形成全方位和立体化的研究,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民族学、岩画学、民俗学、舞蹈学、考古学、美术学、传播学、地理学、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翻译学结合的相关研究还很少,所以,未来学者们在花山文化的研究上仍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