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翻译的现有研究梳理
从现有的文献看来,与民俗文化翻译相关的文献多半是期刊,相关专著较少,因而本书的撰写与出版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意义。从时间维度来看,关于民俗文化翻译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2000年开始的,在2000年之前仅有一篇文章研究民俗翻译,即丁树德[11]于1995年发表于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国翻译》的《关于民俗名称的英译》,该论文探讨了民俗翻译的微观技巧;关于民俗文化翻译,2000年至2011年逐渐升温,2012年至2017年,民俗文化翻译变成一个研究的热点,参与研究的学者逐年显著增加,到2017年达到峰值,2018年至今(截至2020年7月),该方面的话题热度依然不减,研究关注点始终维持在高位,从时间维度来看,关于民俗文化翻译的发文量可用图1⁃1来表示。
图1-1 关于民俗文化翻译的研究关注度
以下从时间的维度来回顾民俗文化翻译的相关研究成果,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可以把相关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11年),学界尚未对民俗文化翻译表现出较多的关注。
2000年,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者李光群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发表《英汉动物内涵的民俗文化及翻译》[12](被引5次,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7月30日,下同)一文,该论文通过列举一部分与动物相关的英汉习语、短语,来分析同一动物在英汉文化里的差异并探讨了相关的翻译。但严格来说,该论文主要是从文化差异的宏观角度进行讨论的,未具体研究翻译策略与技巧等问题。
此后,到2004年,漳州师范学院的学者蒋红红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初探》[13](被引56次)的论文,同时还发表了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跨文化视角中的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研究》[14](被引10次),2007年,其又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国外外语教学》(即如今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发表《民俗文化翻译探索》[15](被引95次)一文。这三篇论文奠定了学者蒋红红在民俗文化翻译方面的地位,为后来的学者进行民俗文化翻译研究奠定了基础。蒋红红的《民俗文化翻译探索》一文是一篇高频被引的高质量论文,在该篇论文里,作者以华夏民俗为例, 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突出阐明民俗的翻译只有明辨其文化身份,才能在翻译中有意识地避免文化移植, 保持文化身份的清晰度。由于民俗鲜明的文化个性和浓厚的民族特性, 翻译中应通过语言符号——表层结构,挖掘展现文化内涵——深层结构,并且力求在译文中保留其口语化、非正式的文体特征。论文的观点对许许多多的后来学者产生了影响,为后续的民俗文化翻译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2007年,学者王宏印与李宁合著一篇题为《民族典籍翻译的文化人类学解读——〈福乐智慧〉中的民俗文化意蕴及翻译策略研究》[16](被引23次),该论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民族文学研究》上,从传承形态和神话传说两个方面对中国维吾尔族民族典籍《福乐智慧》的民俗文化意蕴的英译问题进行探讨,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民族典籍的文化翻译现象做出文化源头的深度阐释。此外还有学者张小华的《翻译与青海民俗文化》[17](被引19次)以青海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相关文本及其英译为对象,来分析翻译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如:
(1) 避免把汉语中的汉民族习惯或者地方色彩强加到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翻译中去,译文应首先做到忠实于原文、原语境。
(2) 翻译中不仅要保持原文的“原味”,更要进一步表现其具体背景下的意境。
(3) 翻译中还要注意那些通过语法和语音变异所表现的不规范语或者俚语。
(4) 尽量使用本土化的表达方法,找准原意、译意的结合点,体现原语的文化风貌。
(5) 在保证翻译的科学性、真实性的同时,也允许在可控范围内给予艺术上的自由,达到“音美、意美、形美”的“三美”标准。
2008年,学者于洁和田霞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发表一篇题为《关联理论观照下的民俗文化的预设凸显翻译方法探讨》[18](被引29次)的论文,从关联理论出发,论述和阐释民俗预设凸显译法,分析民俗文化动态预设所涉及的相关层面,指出最佳关联可揭示预设的相关信息,并提出行之有据的翻译措施——民俗文化的预设凸显译法,如直译法、信息填充法、视点转换法和缩略法。
2009年,学者马慈祥发表的《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翻译策略》[19]从生态文化、器物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以及语言文化方面阐述了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并提出了一些补偿策略。其他还有杨志宏[20]从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及民俗文化英译;杨东芳[21]从文化比较角度研究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探索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原则,找出理想的翻译方法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李宁、吕洁[22]分析美国学者丹柯夫《福乐智慧》英译本中民俗事象翻译的文化改写与顺应,深入挖掘翻译行为背后的文化观念,对民俗文化翻译观象和翻译策略做进一步的探讨。
2010年,姜智慧[23]从异化翻译的角度探讨民俗文化翻译,认为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译应该尽量保留原有的文化元素,加强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从而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总体而言,该阶段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文化翻译观、跨文化、关联理论、顺应论、可译性限度等角度对民俗文化相关文本的英译进行了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文化补偿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第二阶段(2012—2017年),学界对民俗文化翻译的关注显著逐年增多,到2017年达到顶峰。
2012年,学界对民俗文化的关注逐渐增多,这一年,广西大学的学者麦红宇、关熔珍在核心期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题为《广西民俗文化词英译案例评析》[24](被引47次)的论文,分析和探讨了广西民俗英译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民俗文化词的几个翻译原则:准确传达文化意象、保持民族文化身份,塑造正面文化形象且行文简洁紧凑,这是目前可查到的第一篇针对广西民俗文化英译的研究,该论文选取了较具广西特色的一些民俗文化相关文本的英译案例来进行评析,指出翻译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善翻译的策略。徐颖发表了题为《功能目的理论视角下的民俗文化翻译——以莆田妈祖文化宣传资料为例》[25]的硕士学位论文,从功能目的理论的视角出发,以湄洲岛妈祖文化宣传资料英译本为例,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李晓婵发表了题为《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壮族民俗词语的英译》[26]的硕士学位论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试图通过分析和探讨壮族民俗文化词语的英译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为研究壮族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此外,还有王冉[27]、王丽娟[28]等学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研究了广州民俗翻译;王一宁[29]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了外宣资料中的中华民俗文化词汇英译情况;杨柳[30]以《呼兰河传》的英译本为例,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来研究民俗的翻译,也探讨了文化翻译理论在民俗英译中的适用性问题;王晓辉[31][32]同一年发表了两篇论文,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民俗文化产品的翻译,证明关联理论在民俗文化翻译方面的强大指导作用;王忠锐[33][34]也在同一年发表了两篇关于民俗文化翻译的论文,研究了河北省的民俗文化翻译。
2013年,学界关于民俗文化翻译的论文也较多,较有代表性的有:陈恒仕[35]从认知语境与可译性限度的角度,刘士祥等[36]从接受美学的视角,于亚莉[37]从文化身份、地域性特点的角度,杨琳、刘怀平[38]从民族身份认同的角度,李晓滢[39][40]从自建平行语料库的角度,贾立平、栗静[41]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庄帆[42]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来研究民俗文化的翻译。这一年的民俗文化翻译研究呈现出多视角、多维度的特点。
2014年,在之前已有的各种研究视角与维度的基础上,相关的研究呈现出泛化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翻译方面,如研究陕西籍作家作品中民俗文化翻译的有贾立平、周娟娟[43],研究黑龙江民俗文化翻译的有于佳颖、韩竹林[44]、李响[45]等,研究贵州民俗文化翻译的有吴斐[46],研究海南民俗文化翻译的有朱兵艳等[47],研究湖南民俗文化翻译的有周振中[48],研究漳州民俗文化翻译的有吴丽冰[49],研究保定民俗文化翻译的有马晓莉等[50]。以不同民族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有:蒙古族的有牛艳荣[51],研究侗族的有安文婧、侯荣英[52]等。这一年的研究呈现出地域范围扩大、民族多样化的特点。
2015—2017年,关于民俗文化翻译的研究数量非常多,这三年的研究除了呈现以上提到的多角度、多维度、地域翻译扩大、民族多样化的特点外,还呈现出新特点,如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宽,如余世洋[53]从模糊学视角来进行研究,李瑭等[54]、阮红波等[55]从传播学角度来研究,钟清会[56]从霍恩比“综合法”视角来研究,杨司桂[57]从翻译伦理视角,如董勋等[58]从文化传真视角,胡蓉[59]等从文化图示角度,等等。而具体研究广西或壮族地区的民俗文化翻译的相关论文也在增多,如阮红波[60]、邓英凤[61]、张喆[62]、韦李婷[63]、郭艾青[64]等。总体而言,众多学者的关注与众多学术论文的发表,使得民俗文化翻译成为翻译界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这有利于做好民俗文化的外宣,提高本土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
第三阶段(2018年至今),学界对民俗文化翻译的关注达到顶峰后,出现些许回落,但依然保持在较高的关注水平。
这一阶段的研究特点是:与以往多以期刊论文为主的特点不同,这一阶段出现较多的硕士学位论文,以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为主,如表1⁃2所示。
表1-2 2018年至今研究民俗文化翻译的主要硕士学位论文(数据截至2020年7月20日)
翻译实践报告的增多,说明了民俗文化翻译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研究的转变,也说明了译者与学者们更注重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也即中国文化的输出,在做好翻译实践报告的同时,也是一个探索如何将民俗文化源语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与文化内涵更好地传递到目标语中去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
而期刊论文方面,相关研究积极对接国家需求,如“一带一路”背景相关研究,有杨琨[65]、陈瑟等[66]、冯欢等[67];如“中国文化走出去”相关研究,有熊伟[68]、周莹等[69];如“文化自觉”“文化强国”相关研究,有孙乃荣等[70]、岳贞等[71];还有部分学者在国家宏观战略的背景下进行研究。
同时,研究广西或壮族相关的民俗文化翻译的论文也在增多,如邓英凤[72][73]、莫旻荧[74]、黄铮[75]、韦冰霞[76][77][78]、莫婉妮[79]、陀巧鸿等[80]。该阶段的民俗文化研究呈现出的特点,说明学者们不仅仅满足于在微观的翻译策略与文本分析等层面进行研究,而是逐渐有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意识,把视野放宽到全球语境中,探索相关民俗文化文本中译外的策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对广西本土以及壮族相关的民俗文化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说明学界对广西以及壮族更加重视。广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在全国的五大自治区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最多,而壮族作为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境内,因此广西有得天独厚的丰富民俗文化资源,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及民俗爱好者,他们想要进一步了解并体验独特的壮乡风情,因而做好壮族民俗文化的对内、对外传播与外宣,已经成为较多广西本土学者与壮族同胞的共识,因而相关的民俗文化翻译呈现出逐渐增多的特点。
总之,近20多年来,民俗文化翻译的研究经历了“缓慢升温—迅速升温—成为研究热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俗文化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民俗文化翻译产生兴趣,并做了扎实的调研工作,发现了当前民俗文化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对策,这对于促进民俗文化翻译质量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的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也十分多样,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不同的视角:目的论、文化翻译观、异化与归化、跨文化、传播学、模因论、生态翻译观、阐释理论、顺应论、功能翻译论、文化图式、文化传真、文化自觉、接受理论、语料库语言学、协调翻译理论、关联理论、模糊学、操纵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等。学者们从这些视角对民俗文化翻译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这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民俗文化翻译质量的提高,促进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正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是存在差异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当今国与国之间已经由军事力量等硬实力较量转变成为文化等软实力的较量,而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各国制定文化政策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体系,而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当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在各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这一民族的人民才容易对本民族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才不容易被其他民族的文化所同化。因而,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未来,也需要在与其他民族的碰撞与交融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做好民俗文化的外译,也有助于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构想。壮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着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在当今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因为世界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组成的,世界文化的本质就是多样化,而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才能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世界文化也才称其为世界文化。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2] 萧洪恩. 民俗文化鉴赏[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62.
[3] Xu Shuqi,Liu Zhengbing.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Loaded Words[C]∥Proceedings of the 2019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Economics and Social Science (ICEESS 2019),2019.
[4] 严复(1854—1921),翻译家和教育家,曾翻译过的著作有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甄克思的《社会通诠》。
[5] 鲁迅.鲁迅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348.
[6] 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7] 傅雷(1908—1966),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早年曾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
[8] 钱钟书(1910—1998),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62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编》。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9] 刘重德(1914—2008),曾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其主要译作有英国奥斯汀的《爱玛》、赫士列特的《莎士比亚戏剧人物论》、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和盖斯特的《寻常人家》。
[10] 许渊冲(1921—2021),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60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11] 丁树德. 关于民俗名称的英译[J]. 中国翻译,1995(3).
[12] 李光群.英汉动物内涵的民俗文化及翻译[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13] 蒋红红.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初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1).
[14] 蒋红红. 跨文化视角中的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15] 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J].国外外语教学,2007(3).
[16] 王宏印,李宁.民族典籍翻译的文化人类学解读——《福乐智慧》中的民俗文化意蕴及翻译策略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07(2).
[17] 张小华.翻译与青海民俗文化[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8] 于洁,田霞.关联理论观照下的民俗文化的预设凸显翻译方法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19] 马慈祥.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翻译策略[J].青海民族研究,2009,20(3).
[20] 杨志宏.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及民俗文化英译[D].太原:山西大学,2009.
[21] 杨东芳.民俗文化负载词汇翻译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
[22] 李宁,吕洁.民俗事象翻译的文化改写与顺应——《福乐智慧》英译本中的民俗文化翻译探讨[J].民族翻译,2009(3).
[23] 姜智慧.从异化视角看民俗文化的传播——浙江省民俗文化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0,23(2).
[24] 麦红宇,关熔珍.广西民俗文化词英译案例评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1).
[25] 徐颖. 功能目的理论视角下的民俗文化翻译——以莆田妈祖文化宣传资料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26] 李晓婵.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壮族民俗词语的英译[D].南宁:广西大学,2012.
[27] 王冉.论广州民俗翻译群落的动态平衡——从沙湾古镇谈起[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5).
[28] 王丽娟,王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广州民俗翻译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6).
[29] 王一宁. 目的论视角下外宣资料中中华民俗文化词汇的英译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30] 杨柳.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看民俗的翻译——以《呼兰河传》的英译本为例[J].科技信息,2012(22).
[31] 王晓辉.基于“关联理论”的民俗文化产品翻译的实证研究[J].科技资讯,2012(30).
[32] 王晓辉.“关联理论”在民俗文化产品翻译过程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研究[J].才智,2012(30).
[33] 王钟锐. 河北省特色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C]∥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2:42.
[34] 王钟锐.民俗文化外宣策略研究——以河北民俗文化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21(12).
[35] 陈恒仕.认知语境与桂林民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4).
[36] 刘士祥,朱兵艳,蒋秀娟,等.海南民俗文化汉英翻译研究——接受美学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4).
[37] 于亚莉.浅析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译[J].西部学刊,2013(8).
[38] 杨琳,刘怀平.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翻译研究——民族身份认同与翻译策略互补[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
[39] 李晓滢.少数民族民俗节庆名称英译与文化输出[J].前沿,2014(Z2).
[40] 李晓滢.基于语料库的民俗文化词翻译方法研究——以广西民俗节庆名称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
[41] 贾立平,栗静.中国电影民俗文化翻译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2).
[42] 庄帆.从巴斯特奈文化翻译理论看民俗文化的英译——以福建省民俗文化汉英翻译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4,32(2).
[43] 贾立平,周娟娟.陕西籍作家作品中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
[44] 于佳颖,韩竹林.生态翻译学在黑龙江民俗文化传播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4(9).
[45] 李响. 黑龙江民俗新闻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46] 吴斐.异化翻译观下的贵州民族民俗文化译介与传播[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0).
[47] 朱兵艳,刘士祥.海南民俗文化词项汉英翻译初探[C]∥海南省翻译协会.海南省首届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集.海南省翻译协会,2014.
[48] 周振中.《湖南民俗文化》英译实践报告[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49] 吴丽冰.漳州民俗文化英译的应用研究——以目的论为视角[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9(1).
[50] 马晓莉,张小倩,王宁.关联翻译理论下的民俗文化专有名词翻译方法与策略研究——以保定民俗文化为例[J].品牌(下半月),2015(2).
[51] 牛艳荣.文化翻译观视域下蒙古族民俗文物名称中英翻译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12(3).
[52] 安文婧,侯荣英.目的论视角下的广西侗族民俗文化翻译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6).
[53] 余世洋. 从模糊学视角看葛浩文《红高粱家族》中民俗文化的翻译[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6.
[54] 李瑭,施振艳,汪洋洋.传播学视角下的宁波民俗文化英译研究——以宁波博物馆—民俗馆英文解说词为例[J].文教资料,2016(18).
[55] 阮红波,汪庆华.传播学视角下旅游资料中民俗文化的英译策略原则[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3(7).
[56] 钟清会.霍恩比“综合法”视域下的民俗文化英译对比研究——以《边城》三个英译本为例[J].西部皮革,2017,39(4).
[57] 杨司桂.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翻译——基于翻译伦理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2).
[58] 董勋,段成.葛译莫言小说民俗文化英译研究——基于文化传真的视角[J].当代外语研究,2017(2).
[59] 胡蓉.文化图示理论视角下的浙东文化翻译研究[J].科教文汇,2017(3).
[60] 阮红波,韦丽秋.广西民俗文化外译现状及思考[J].河池学院学报,2016,36(6).
[61] 邓英凤.关于壮族民俗文化翻译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3).
[62] 张喆. 广西马山县民俗文化展示馆解说词翻译的项目报告[D].南宁:广西大学,2015.
[63] 韦李婷,杨秀波,黄凤琳.民俗文化的相对不可译性及补偿策略研究——以“炮龙节”为例[J].海外英语,2016(4).
[64] 郭艾青.广西壮族传统饮食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及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17,6(6).
[65] 杨琨.“一带一路”背景下山东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体系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1):231⁃233.
[66] 陈瑟,张子璐.“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翻译产业化的实践——以大连外国语大学“Ewig翻译社”创业项目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8(11X).
[67] 冯欢,潘春静.黑龙江省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1).
[68] 熊伟,安文婧.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出版策略研究[J].出版广角,2019(3).
[69] 周莹,石玉晶,韩海鹏.河北民俗文化“走出去”的SWOT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2).
[70] 孙乃荣,史耕山.文化自觉视野下的民俗文化英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9(2).
[71] 岳贞,张爱辉,李渊.文化强国背景下的民俗文化翻译探究——以河北民俗资料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3).
[72] 邓英凤.花山岩画的对外译介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8(12).
[73] 邓英凤.论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外宣译者的素质——以壮族文化外宣译者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4).
[74] 莫旻荧.“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译介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6).
[75] 黄铮.河池民俗文化词之越南语翻译——以旅游为视角[J].新西部,2018(4).
[76] 韦冰霞.桂西南壮族民俗节日活动文化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2).
[77] 韦冰霞.民俗节日活动文化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移植策略——以桂西南壮族民俗节日活动文化翻译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3).
[78] 韦冰霞.“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壮族民俗文化英译研究[J].海外英语,2020(4).
[79] 莫婉妮.广西民俗节庆名称民俗文化词翻译方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8).
[80] 陀巧鸿,秦琰婷,麦红宇.广西民俗文化词的外宣翻译研究——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