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译与直译加注
在桂西南壮族地区,花炮节主要是在崇左市江州区左州镇举行,日期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即观音诞辰日。花炮节非常热闹,近年来,每年都有超过三万人参加,花炮节于2010年5月列入第三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当地百姓哪家若没有后嗣,就在这一天向观音祈求后嗣、福禄,在壮族文化里,求子即求花,后来就以花为鸣炮来举行抢花炮活动[1],现在该节日已经成为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博物馆里有关于花炮节的介绍,花炮节直译为“Fireworks Festival”和“Firecracker Festival”,加上下文的介绍,外国读者基本能明白这个节日的主要内容,在介绍里有一句“以抢得炮环后冲出重围送到指定地点者为胜”,其译文为“the one who catches iron loop(tied around a gun⁃powder loaded launching device) and send it the designated place is the winner”,其中的“炮环”译为“iron loop(tied around a gun⁃powder loaded launching device)”。从翻译的技巧方面来看,译者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式,能更好地保存原文的节日文化内涵,外国读者能够理解花炮节的形式:运动员们通过抢夺“iron loop(炮环)”来决定胜负,之后,会燃放花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博物馆是这样介绍的:“抢得头炮(称为‘丁炮’),寓意人丁兴旺;抢得二炮(称为‘财炮’),寓意财源广茂;抢得三炮(称为‘贵炮’),寓意加官晋爵。”其译文为“the one who catches the first loop will have plenty of descendents, the second loop symbolizes the overflowing wealth and the third implied that the winner will be promoted”,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处理,将英语国家读者不容易明白的“丁”“贵”等进行删减,再采用直译的方式把抢花炮的内涵翻译出来。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个译例是靠拢目标语文化的,把译文读者不容易明白的词语进行删减,但联系语境,读者基本能明白这一民俗节日的内涵,译文表达通俗易懂、语言流畅,读者读起来没有负担。如果想要把“丁”“贵”的意义传递给译文读者,通常需要通过加注等方式进行内容的解释和补充。在一段译文里,如果含有多处读者不容易明白的文化负载词时,若想要读者理解得更为透彻而需要注释时,译者需要再三斟酌,进行取舍,把需要传播到目标语文化中去的、影响理解的一个或几个文化负载词进行注释,但也要注意到不能加太多注释,以免加重读者负担,令读者失去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