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一) 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里提出的,具体说来,翻译当中的归化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文化特色尽量转换到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中去[9];而异化恰恰相反,指的是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特色,让译文的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感受到其他文化存在的魅力。[10]

举例如下。

原文: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译文1: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归化)。

译文2:像雨后蘑菇般涌现(异化)。

以上例子中的“mushroom”意思是“蘑菇”,译文1和译文2的差别在于对“mushroom”一词的汉译,译文1为了照顾译文读者的认知,把“mushroom”翻译成“春笋”,变“洋”为“土”,改换形象,译文读者一看即明,这是翻译当中“归化”策略的应用;译文2则保留了原文中“蘑菇”的形象,将其直译到译文里,这是“异化”策略的应用,译文2的读者基本能理解原文要表达的意思,也能了解到异域风情,丰富汉语词汇,也是一个不错的译文。两种译文里的“春笋”和“蘑菇”,实际上代表了译者在面对两种不同文化时对原文文化信息的取舍。由于中国山坡和山岭多,竹子得以广泛种植,春天时气温回升,雨水充沛,竹笋就会争先恐后地从土里钻出来,因此在汉语里,我们用“雨后春笋”来表示新生事物。而英国是个海洋性气候的国家,天气以阴雨多云为主,这种气候很适合蘑菇的生长,所以在英语里,用“蘑菇”来表示新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