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跨文化意识

第五节 译者的跨文化意识

民俗文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中国人与西方人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文化心理、价值取向,都有一定差异,因此,在民俗文化翻译中,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就非常重要,这是保证译文尽量少产生误解与冲突的重要方面。Grosman[8]指出,跨文化交流意识是对外国文化以及其综合体的差异及不同的认识。Chen和Starosta[9]则对此定义为: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认知方面,是指对文化传统如何影响人的思维与行为的理解。RobertG.Hanvey[10]把跨文化意识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是对于表面和可见的文化特征的意识;第二级是对细微文化不同和文化冲突的意识;第三级是对于与译者本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的意识;第四级是文化对人类的影响的意识。学者张富民认为跨文化交际意识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认知和操控程度。[11]总而言之,跨文化意识不仅是译者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形成的认知水平和规范,也是译者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这体现在译者对文化因素的判断力和感悟力之中,具备了敏锐的跨文化意识的译者,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好地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高质量的译文。简单来说,就是跨文化意识能够影响到译者的翻译行为与翻译结果,因而,译者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具备足够的跨文化能力,必须意识到即使是同一事物,源语的读者与目标语的读者对这个事物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月亮”这一事物,在中国文化里,其代表着团圆与美满,也象征着一切纯洁美好的事物;而在西方文化中,“moon”并没有这么正面的意义,尤其是满月,传说在月圆之夜,狼人就会变身,嗜血的吸血鬼就会出来危害人间。作为译者,如果想要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具备足够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敏锐意识能够帮助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随时意识到源语文本中的某些内容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是实现顺畅交流的障碍,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对译文进行调整,以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明白原文。

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译者,既要有扎实的双语功底,又要对翻译理论有充分的认知,此外,还要了解双语文化的差异,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符号转换,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正如翻译界前人曾说过“翻译是一门杂学”,译者需要了解的东西很多,包括政治、经济、生活、宗教、制度、信仰等各个方面,简单来说,就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乃至人情风俗、俚语方言、历史事件、小说人物,等等,这些都要求译者有所涉猎。

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过“文化自觉”这一概念,启发我们要对自己的民族有“自知之明”,明白自身民族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12]具体到壮族民俗文化翻译方面,作为译者,首先要熟悉壮族民俗文化,对其有充分的了解,包括壮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具体说来,包括宗教、历史、风俗习惯、信仰等各方面。译者对于壮族民俗文化的理解程度,影响到译者的行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一方面既要保持民族文化自信,把民族文化介绍出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目标语读者的审美情趣与接受程度,不能一味地为了介绍本民族文化,而产生过于“异化”的译文,也不能只顾译文的“通顺、流畅”,提供过于“归化”的译文,扭曲本民族的文化。在壮族民俗文化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对壮族民俗文化有充分的认知,也要对目标语文化有足够的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作为译者,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首先要正确地理解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并敏锐地发现当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再经过充分的考量,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再现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从而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总而言之,在民俗文化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尊重和认同目标语文化,避免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也要熟知英汉双语的典故、文化背景等,避免常见的翻译失误,在翻译实践中,能够充分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来做好翻译实践,提供优质译文,并使译文为大多数的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1] 梁庭望. 中国壮族[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44.

[2] 梁庭望. 中国壮族[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44.

[3] 孙艺风.翻译的距离[J].中国翻译,2013(6).

[4] 苏珊·巴斯奈特于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创建了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并担任教授。在欧洲多国的教育背景,给她奠定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基础。她曾在世界多个大学任教,最早在意大利,后又从美国辗转到现在的华威大学。苏珊·巴斯奈特著作颇丰,写过20多本书。她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1980)一版再版,已成为世界上翻译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教科书。她近年的著作还有与安德烈·勒菲弗尔合著的《文化构建》(Constructing Cultures,1998),与Harish Trivedi共同编写的《后殖民主义翻译》(Post Colonial Translation,1999),等等。除了学术著作,苏珊·巴斯奈特还热爱诗歌,并出版了一本诗集《生命的互换》(Exchanging Lives,2002)。与此同时,她还为多家报社撰稿。

[5] 孙艺风.文化翻译的困惑与挑战[J].中国翻译,2016,7(3).

[6] 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 .中国翻译, 2000(1).

[7] 变译理论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黄忠廉教授于2002年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

[8] M.Grosman.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Focusing OB Otherness[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B.V.,1994.

[9] G.M.Chen & WJStarost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elmount,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2000.

[10]Robert G.Hanvey.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M].NewYork: Center for Global Perspective,1976.

[11] 张富民.译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与运用质性研究[J].大学教育,2020(1).

[12]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