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翻译译例评析
如本章第二节所述,壮族的饮食文化翻译当前做得还不够,还有较多的壮族美食尚未被译介出去,已有翻译文本的部分菜名,部分翻译得不错,部分翻译尚有一些小问题,本节将选取一部分译例来进行评析。
原文:五色糯米饭
译文1:Five⁃color Glutinous Rice[1]
译文2:Five⁃color Sticky Rice[2]
译文3:Five⁃colored Glutinous Rice[3]
译文4:five⁃color sticky rice cakes[4]
译文5:Colorful sticky rice[5]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特色食品之一,壮族人喜食糯食,通常在每年“三月三”会蒸五色糯米饭来供奉祖宗。五色糯米饭不仅味道香糯可口,其颜色艳丽,观赏性也很强,因而“三月三”活动期间,在壮族一些地区,有糯米饭造型比赛(见图6⁃6),民众参与度很高。关于五色糯米饭,是用浸泡、染色的糯米蒸熟而成,其主要食材是糯米。此外,五色糯米饭也在越南北方比较流行。
图6-6 糯米饭造型比赛部分作品展示
看以上译例,可以发现有两个地方译得不太一样,一个是“五色”到底是译成“five⁃color”还是“five⁃colored”,抑或“colorful”?另一个是“糯米”是译作“glutinous rice”还是“sticky rice”?首先看“五色”的译法,其实这是看连字符的用法,“five”是数词,“color”是名词,“数词+名词”的连字符使用规则是不需要加“⁃ed”的,因而,“five⁃color”是正确的。至于“colorful”,则不太符合原意,五色糯米饭还没有到颜色缤纷的地步。再看“糯米”的译法,“glutinous”和“sticky”,根据《朗文辞典》,“glutinous”是“very sticky”的意思,所以其实两个词的词义只是“黏”的程度的差别而已,“glutinous”比“sticky”更“黏”一些;从两个词在表示“糯米”方面的使用频次来说,也都差不多,大家都基本接受这两种表达法来表示“糯米”,因此,两种译法都可以接受。此外,在表示“糯米”这个词上,国外也有读者用“sweet rice”,但整体用得少些,像介绍越南风情的“Vietnam online”网站上就是译为“Five⁃color Sticky Rice”,《中国日报》英文版把糯米饭译为“sticky rice cakes”,其中“cake”一词用得似乎不是很恰当,根据《朗文辞典》,“cake”一词指的是“a soft sweet food made by baking a mixture of flour, butter, sugar, and eggs(是一种把面粉、黄油、白糖和鸡蛋的混合物烘焙而成的甜食,比较软和)”,并不是壮族的五色糯米饭的形态。因此,“五色糯米饭”译为“Five⁃color Glutinous/Sticky Rice”较为妥当。
原文:糍粑
译文1:Glutinous rice[6]
译文2:glutinous rice cake
译文3:cooked glutinous rice pounded into paste[7]
壮族的糍粑是把糯米蒸熟后,捣成泥状制作而成,是一种壮族的小吃品种,有些民族也有这种小吃,总体来说,糍粑属于糕点类。从以上三种译法来看,译文2的“glutinous rice cake”比较切近实际,虽然糍粑的状态跟英文的“cake”有差别,但能表达出“这是一种糕点”的意思。而译文1仅表达出其是“糯米”之意,读者并不能了解是生糯米还是熟糯米,如果是熟的,是做成何种形态的糯米,这个译例翻译得不太到位。至于译文3,“cooked glutinous rice pounded into paste”,这种译法不太像食物的译名,倒像是一种阐释“蒸熟的糯米捣成的米浆团”,这种用法用来做阐释是可以接受的,但用作食物的译名,有点过长。
综合来看,这3种译文,译文1和译文3都不能很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译文2的翻译和理解的效果较好。
原文:艾叶糍粑
译文1:Ci ba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artemisia argyi)[8]
译文2:Aiye Glutinous Rice Cake[9]
除了普通的糍粑外,壮族还有一种特色美食:艾叶糍粑。艾叶糍粑通常是将艾草的叶子煮熟并剁碎,和糯米粉揉在一起,在里面包上馅儿,和成团,隔水蒸熟就可以吃了。学者郭艾青[10]在《广西壮族传统饮食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及策略研究》中提到,“艾叶糍粑”应译为“Ci ba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artemisia argyi)”,笔者认为, “艾叶糍粑”如此翻译,似有不妥,“糍粑”可以用拼音来音译,但是解释为“用艾叶包裹起来的糯米”,恐与艾叶糍粑的制作方法相去甚远。译文2的译法摘自南宁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制作的《绿城南宁旅游指南》,这个译文是可以接受的。对于“艾叶”这种植物,其英文为“artemisia argyi”,但这一植物学名,相信大多数读者也看不懂,因而没有必要将其英文名直译出来,而直接采用拼音音译即可,除非是一篇介绍艾叶糍粑的文章,那样的话则有必要把“艾叶”翻译出来,并附上图片,便于读者辨认。而至于“糍粑”如何翻译,China Daily在其官网的“food”栏目下就有一篇专门介绍糍粑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糍粑”被译为“Ciba (Sticky Rice Cake)”[11],这也是较好的一种译法,简洁易懂,读者的接受度会较高。
原文:酸肉
译文1:tart meat
译文2:sour meat
译文3:pickled meat
译文:4:pickle pork[12]
壮族有一种特色食物:酸肉。酸肉不仅仅是壮族的特色食物,也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食物。广西那坡县黑衣壮以及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壮族百姓,也有吃酸肉的习惯。酸肉是把猪肉切成薄片,配以煮熟的玉米粉搅拌均匀,放入缸中密封,经较长时间存放发酵而成。发酵好的酸肉晶莹透亮,吃起来肥而不腻,肉香里还夹着一股淡淡的发酵酸味,风味独特,所以制作酸肉的工艺主要是发酵,而非用酸醋等来腌酸。
因此,在这几种译法里,可以从英文单词的词义判断翻译是否准确,根据《朗文辞典》,表达“酸”的这几个词的词义如下。
Tart: a pie without a top on it, containing something sweet (名词,顶部没有覆盖奶油等东西的馅饼,里面含有甜的东西。作名词时含有贬义).
Sour: having a sharp acid taste, like the taste of a lemon or a fruit that is not ready to be eaten (尝起来很酸,像柠檬的味道,或者像未成熟的水果的味道).
Pickle: a thick cold sauce that is made from pieces of vegetables preserved in vinegar. It is usually eaten with cold meat or cheese (是一种用醋来腌制保存的蔬菜制成的浓稠菜酱。通常跟冷肉或奶酪一起吃).
从《朗文辞典》的以上词义可见,在这几个词里,词义比较切合酸肉做法的,唯有“sour”,因为酸肉不是用醋来腌制的,也不是“tart”的词义,“sour”此处也并不言明“酸”的味道是从何而来的,只是说明其味道是“酸”的,这也符合酸肉的本质。另外,广西的另外一样特色食品酸笋,酸笋的“酸”也是通过腌制发酵而成,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提到柳州螺蛳粉时,也提到了其必不可少的配料:酸笋。在纪录片中是这样翻译的“sour bamboo shoot”,将“酸”翻译为“sour”也是比较妥当的,外国读者读起来能够明白这种食物的味道是酸的,也就差不多了,如果想进一步了解食物的做法,那就可以自行咨询或者搜索资料。综上所述,酸肉翻译为“sour pork”会比较妥当,简洁明了,外国读者比较容易理解。
原文:铜鼓鸡(见图6⁃7)
译文:Bronze Drum Chicken[13]
根据菜名翻译的原则,这道菜属于“菜肴形状或口感以及主配料”类型的,一般应遵循“形状/口感+主料”的方法来进行翻译,如玉兔馒头“Rabbit⁃Shaped Mantou”。该例用的是直译法,但尚有一些小问题。铜鼓鸡这道菜的特点是它的形状,如图6⁃7所示,铜鼓鸡其实是把鸡肉放在雕成铜鼓形状的南瓜里的一种壮乡菜肴,主要是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县壮乡,这也从侧面说明铜鼓文化的影响力之大。笔者认为,这道菜用直译法来翻译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道菜的特色主要是在“铜鼓”,一上菜,映入眼帘的就是“铜鼓”的模样,这是最容易给食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其次才是“铜鼓”里面的鸡肉。尽管直译法未能给读者提供更多信息,但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根据翻译原则,译文还可以稍微修改一下,改成“Sautéed Chicken Dices in Bronze⁃drum⁃shaped Pumpkin”,修改过的译名既告诉读者这种这道菜的形状,也告诉读者这道菜的烹调方式,同时也告诉读者菜肴是块状的还是片状的,信息比较全面。
图6-7 铜鼓鸡
(摘自Absolute China Tours网站)
原文:烤乳猪(见图6⁃8)
译文:Zhuang People Roasted Pig[14]
从例6的译例看来,这里似乎翻译得不甚妥当。烤乳猪是一道壮族名菜,通常会在隆重的节日做,比如“三月三”等节日,烤了乳猪,然后供奉祖先。乳猪通常选用45日龄左右,体重7~8斤,宰杀、剖腹后放在炭火上炙烤而成,乳猪以未断奶的猪崽为佳,因此叫乳猪。乳猪跟普通的“猪”的区别在于日龄,乳猪通常尚未断奶,普通的肉猪则已断奶并长大,因此例6将乳猪译为“pig”并不能如实反映食材的情况。在英语中,小猪可以称之为“piglet”,日龄尚小的小猪也可以叫“piglet”,但“piglet”通常比乳猪还要大一些,所以乳猪可以译为“suckling pig”,“suckling”指的是“a young human or animal still taking milk from its mother”,正好符合壮族饮食文化中的“乳猪”一词的含义,因此,壮族的烤乳猪,可以译为“Zhuang Roasted Suckling Pig”,这样简洁明了,例6中的译文多加了“people”一词,实无必要。
图6-8 烤乳猪
(摘自Absolute China Tours网站)
另外,在《发现山水崇左 圆梦别样桂林》的旅游宣传册中,也有烤猪的图文介绍,图片中的不是乳猪,而是成长为几十斤的猪仔了,原文与译文如例7所示。
原文:壮族美食——烤猪
译文:Roast Pork—Delicious Food of Zhuang Nationality[15]
从该译例看来,将“民族”翻译为“Nationality”确实不妥,关于这一点,在本书第四章第六节已经讨论过,此处不另外再作讨论。另外,“猪”翻译为“pork”也并不妥。“Roast Pork”给读者的印象就是“烤过的猪肉”,读者会理解为这是烤肉,而不会想到这是炭火烤好的一头猪,因而该译例可以改译为“Roast Pig—Delicious Food of Zhuang Ethnic Group”便可,或者简洁起见,把“Ethnic Group”省略也可,这样在跨文化语境的交流中,国际读者就能更好地明白这一壮族美食的大概意义,利于跨文化交际与交流。
总体说来,壮族的饮食文化翻译语料还是比较少,当前壮族饮食文化对外传播还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现存的翻译语料多半是在宣传册、壮族饮食介绍等地方零星地分布着。壮族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还未真正地做起来,虽然有部分网站如Absolute China Tours等,对壮族的美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但内容比较少,而且翻译准确度也不够。因此,在未来,在海外推广壮族饮食文化可以借助宣传片或短视频的方式,可以借鉴李子柒的成功经验,再加上必要的英译字幕,就更完美了。李子柒的美食短视频均是中文字幕,虽然传播效果不错,但是还可以做得更好,壮族的当地文化部门可以请人拍摄有特色的壮乡美食,并将其用简单的英文进行介绍,嵌入字幕中,再进行海外推广,传播壮族文化,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做法。
[1] 摘自旅游宣传册《发现山水崇左 圆梦别样桂林》第42页。
[2] 摘自“Vietnam online”网站“Vietnam food”介绍中的“Five⁃color Sticky Rice”。
[3] 摘自“Guilin holiday”网站,2014年4月1日网页。
[4] 摘自《China Daily》“Children get stuck into sticky rice cakes”2017年3月31日报道。
[5] 摘自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
[6] 摘自旅游宣传册《发现山水崇左 圆梦别样桂林》第42页。
[7] 摘自“华人百科”网站。
[8] 郭艾青.广西壮族传统饮食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及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17,6(6).
[9] 摘自《绿城南宁旅游指南》。
[10] 郭艾青. 广西壮族传统饮食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及策略研究[J]. 教育观察,2017,6(6).
[11] China Daily. https://www.chinadaily.com.cn/m/guangdong/dabu/2011⁃04/11/content_12305109.htm.
[12] 郭艾青.广西壮族传统饮食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及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17,6(6).
[13] Absolute China Tours.http://www.absolutechinatours.com/china⁃travel/zhuang⁃nationality⁃cuisine.html.
[14] Absolute China Tours.http://www.absolutechinatours.com/china⁃travel/zhuang⁃nationality⁃cuisine.html.
[15] 摘自《发现山水崇左 圆梦别样桂林》旅游宣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