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序 言

1999年,有一部电影叫《黑客帝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老百姓们对网络世界、人工智能开始了天马行空的想象,诞生了很多文学、文艺作品,但同时大家又普遍觉得网络世界仍然是一个相对遥远的科幻世界。2011年,美国有一部连续剧叫《疑犯追踪》(Person of Interest),将网络化的人工智能、鹰眼系统与日常生活连接进行了更为现实的想象和描述,但当时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个科幻的题材。直到2013年斯诺登曝光了“棱镜计划”,我才发现,科幻影视作品所描述的很多情节原来早已在我们身边实现。网络已经从二十年前的创新科技成为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必需品,网络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还在继续。这几年中国的网络应用,特别是移动支付、网络平台的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沿。虽然在具体的技术领域如移动支付领域Paypal(贝宝)、Apple Pay(苹果支付)起步更早,共享经济上Uber(优步)创意更先,但是将这些网络技术和创意发扬光大并普及的无疑是在中国。

尽管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人们对它的发展又总是忧心忡忡、争议不断,这种忧心和争议最大的根源就在于网络的“安全”。安全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网络发展过程中一定不能回避。解决法律问题的前提是识别法律关系,那么网络带来的社会转变究竟是法律关系的变化还是法律关系表现形式的变化?这种争论始终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且随着网络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越来越快,这种争论仍将长期存在。因此,法律工作者需要在理论上回应网络社会发展的现实,更需要从实证角度对现有的网络关系和法律问题进行讨论。《网络法典型案例评析》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本书从非常广阔的社会角度,通过大量的案例去审视和讨论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里既有社会广泛关注的网络空间未成年保护问题,也有虚拟财产在民刑案件中的定性和争议,还有与网络经济密切相关的劳动关系、消费者权益、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中个人企业主体的权利义务界定;更延伸到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竞争法纠纷、网络犯罪的典型案例等,可以说覆盖了大部分因信息网络技术革新带来的新型法律关系。本书将因为网络因素而引起争论的法律问题,通过案例的形式,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本书不仅有助于法律工作者在不同的个案差异中找到争议要点和关键法律要素,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网络从业者和广大网民更系统、直观地认识网络空间存在的多种多样的法律现象,让大家更了解互联网,防范网络空间存在的法律风险,增强在网络空间活动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依法积极有效参与网络社会治理,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建设好、维护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希望这本案例评析,能够帮助到广大读者。

车 捷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浩律师(南京)事务所管理合伙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