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2017年5月12日,WannaCry勒索病毒通过MS17-010漏洞在全球范围爆发,受到该病毒感染的磁盘文件资料都无法正常打开,只有支付价值相当于300美元(约合人民币2069元)的比特币才可解锁。
英国、美国、中国、俄罗斯、西班牙和意大利等上百个国家的数十万台电脑被感染,其中包括医院、教育、能源、通信、制造业以及政府等多个领域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有数据统计,该事件造成了80亿美元的损失,对金融、能源、医疗等众多行业,造成严重的危机管理问题。中国部分Windows操作系统用户遭受感染,校园网用户首当其冲,受害严重,大量实验室数据和毕业设计被锁定加密。部分大型企业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库文件被加密后,无法正常工作,影响巨大。
相关链接:勒索软件简介
勒索软件(Ransomware),又称勒索病毒,维基百科将其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恶意软件,被归类为阻断访问式攻击,与其他病毒最大的不同在于手法。一种勒索软件单纯地将用户的电脑锁起来;另一种则系统性加密用户硬盘上的文件。所有的勒索软件都会使用户数据资产或计算资源无法正常使用,要求用户支付赎金以取回对电脑的控制权,或是取回用户无从自行获取的加密密钥。勒索软件编写者还在继续开发,导致勒索软件在持续变种,2014年来针对Android系统移动设备的勒索软件陆续出现。迈克菲实验室(McAfee Labs)预测,鉴于配电和医疗保健市场已经出现了物联网设备被劫持的案例,勒索软件随时可能移植到物联网领域。
在法律层面,2016年9月美国加州通过的参议院第1137号法案(Senate Bill No.1137-Chapter 725),将勒索软件定义为“未经授权的一种病毒,其将计算机病毒或锁死程序放置或感染到计算机、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网络中,限制已获授权的用户访问计算机、系统、网络及其所存储的数据,从而要求用户为其支付金钱或其他代价,以移除或通过其他方式修复该计算机病毒或锁死程序”,基本着眼于授权角度,再次重申了技术上对勒索软件的定义。
作为病毒的一种,勒索软件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但其加剧威胁源自2005年开始运用更加复杂的RSA加密手段和2013年开始利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作为新的支付形式。暗网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提供勒索软件作为服务,勒索软件即服务(Ransomware-as-a-Service,RaaS)呈爆炸式发展趋势。我国日渐成为勒索软件泛滥的重灾区,2015年开始蔓延,2016年开始强势袭击各大互联网企业和个人用户,成为企业和个人数据安全的重大威胁之一。
新近意义上的勒索软件具有的主要特征在于:一是采用了加密技术(例如RSA)实现对用户系统、网络的加密和解密,以及支付形式的密码化(例如,比特币);二是直接损害信息或数据的可用性的同时,也不完全排除侵入,或在无法实现获取赎金(财物)的“营利目的”时的窃取、破坏等危害保密性、完整性的行为,即其基于勒索行为实施的“成功”与否,决策如何进一步实施危害行为。如获取赎金的,可能解密、解锁,也可能窃取数据;如未获取赎金的,则损毁、窃取数据或者披露用户敏感信息;部分勒索实施行为甚至无论是否获取赎金,均会窃取、损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