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学政治、历史、地理课程承载着人文教育功能。学生通过三科课程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文科思维,提高文科核心素养。实现三科育人功能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将学生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体验性与接受性相结合的学习。我校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通过核心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究活动中获得丰富、深刻的积极体验,是促成学生了解、理解知识,并能够形成自己独到见解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提升,运用反馈。模式的第一个程序是“问题”,即提出核心问题。其中包括两个主要步骤:一是营造问题情境,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及角色扮演、形象模拟等,营造与核心问题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二是用文字展示核心问题,师生共同阅读理解核心问题。通过以上过程,我们企盼学生能够做到:进入核心问题情境,把核心问题变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初步领会问题,明确活动方式。模式的第二个程序是“活动”,即进行问题解决活动。学生按照核心问题的要求和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从两方面进行问题解决活动:一是独立进行问题解决途径的选择与解决方案的制定,进行问题解决进程的调控与问题解决达成度的认定等活动;二是通过交流、讨论、质疑、展示等活动,实现围绕同一问题解决的相互沟通、借鉴与合作。教师则对学生活动进行引导定向和适当协助。在开始解决问题时,主要是引导问题解决方向。必要时可以通过核心问题的分解或者活动程序的分解来为学生搭配脚手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一是协助学生释疑排难;二是通过提供现象、信息资料等,为学生活动搭配脚手架;三是以现场产生的新想法、新方法、新问题等新因素为生长点,运用评价、追问、拓展等手段将学生活动和学生思维导向深入;四是调控教学开放性与规范性的平衡,把握教学进程。在这个程序中,教师和学生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活动,就是利用板书或电子显示等手段,共同记录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要点或活动路径,以便作为下一程序中的反思对象。板书不只是服务于教师教的活动,更要服务于学生学的活动。模式的第三个程序是“提升”,即对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进行有目的的归纳与提升,产生本节课应该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首先,教师利用反思性问题诱导学生进行反思活动。其次,学生对上一程序中用文字记录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反思,将自己对有关知识或方法的体验感悟进行理性的归纳提升,仍然面向全体学生做要点记录。最后,教师在学生鲜活语言记录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提升和讲解,形成本节课应该学习的学科知识或者学科方法。学生在经历与同伴、老师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经历由问题解决到形成知识或方法的过程中,增进对知识方法的理解,接受较高层次的理性认识。模式的第四个程序是“运用”,即在运用中获得反馈与内化。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尝试运用刚才得出的新知识、新方法,教师由此检验与评价教学效果,获得反馈与改进,学生则在运用中自己修正自己的理解而达到内化的目的。
本模式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在体验中的学习:学生认识到经历就是成长,而乐于在经历中获取经验;在核心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多接触各种社会教学资源和实际问题的机会,有了更多在实践中自己解决问题的冲动和行动,促进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学科知识与学科方法的融合;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活动中,体验到对思维的展开、追踪以及监控的过程,体验到知识与方法的生长过程,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体验到小组内、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体验到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优势互补,有更多的机会认识自己与别人在个性方面及思维方面的特点,促进了彼此之间有意识的相互学习。为了这一模式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应用,提升文综三科育人功能,我们特编制了本套教案集。
川大附中政治组、历史组、地理组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