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预设】☞

【评价预设】☞

1.教学环节的评价预设

(1)提出问题环节。

播放视频《煤田地火:没有地理界限的灾难》,煤炭的开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工业活动,但是由于开采不当而导致的“地火”灾害却又是学生很陌生和意外的,通过这种反常规认知的形式,引导学生走入课堂。学生带着对“煤炭开采有何意义”的思考进入课堂,教师通过明确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挖掘材料,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发散思维。

(2)解决问题环节。

在解决问题的环节中,要注意到以下方面:① 学生在说到减少或扩大生产规模的原因时,可能不够全面或有错误,这时教师要尽量避免诊断性评价,而应鼓励学生继续发言,同时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材料。② 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己选择的“决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有助于体验性目标的达成。③ 如果学生在说到选择的原因时,用到产业结构、生产效率、粗放开采等名词,教师应肯定其课前预习的成效。这说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的思想和语言阐述问题,逐渐形成了较好的地理学科素养。④ 如果学生在分析产能调整方向的原因时,能够从上几节讲到的工业区位因素入手进行分析,教师应表示赞扬;如果不能,教师可以进行引导。⑤ 若学生在谈到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的原因时,只谈到了对经济的带动,而未谈到中国未来煤炭资源需求量变化、本身丰富的煤炭资源等客观因素,教师应引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材料。⑥ 学生若说到继续扩大产能的同时可以通过科学生产、低碳生产的方式抑制环境恶化,教师应大加赞扬,说明学生深度投入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⑦ 学生若讲到煤炭开采对环境的破坏不光是在开采环节,其产品—— 煤炭的燃烧也会产生温室气体,进而破坏环境,教师此时可引导持正反方观点的同学就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问题进行思考和辩论,但要注意控制时长,点到即可,及时将学生“拉”回课程目标路径上。

(3)反思提升环节。

首先,教师可以依据学生讨论的结果,从自然、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分类归纳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明确遇到“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类问题时,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其次,教师应带领学生对二元化的观点—— 减少或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拓展,产业发展不是简单的踩油门、踩刹车,面对市场需求和自身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效率、缩减落后产能,改善技术,进行低碳化升级以及生态重建,延长产业链以提高综合利用程度的方式进行调整。最后,通过视频介绍亿利集团“库布其”模式,说明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不但不会破坏环境,还能带动社会、生态、经济共同发展。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定要辩证地、动态地分析地理问题。

(4)运用反馈环节。

通过学生进行反馈提升,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引导到本节课的知识、思想方法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牙买加的炼铝工业还涉及能源的利用、岛屿的特殊环境等,让学生感受不同地理环境下,相同的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环境对工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存在地域差异,强化了学生的关联体验,提高了检测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的达成度。

2.教学文化的评价预设

(1)拓展学习视野。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完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布局之后进行的,教材只介绍了工业生产活动是地球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没有直接给出工业污染的具体表现。而且教材侧重强调工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观点较为片面,并没有让学生形成对现代工业的全面认识。本课通过对山西煤炭工业发展方向的讨论,强化了学生对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联体验,通过对亿利基集团“库布奇”模式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中不同的工业模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样化的,甚至是超出预期的。

(2)投入实践活动。

本课的导入采用的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自己制作的冷门知识点—— 煤田地火,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在课堂之初就得到了最大的调动。本课采用的学生实践活动形式为课堂分组讨论,教师准备了充足而全面的材料,图文并茂,内容精炼翔实。教师为实践活动制定了极具指导性的核心问题,并且,在活动进行之前搭建了便于学生参与实践的“脚手架”,明确了实践活动讨论的“边界”,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浸渍于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