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调整】☞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交通线的区位选择
地理组 谭 妍
一、教学分析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第二课时。
教材通过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的比较,阐述了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发展趋势,并选取了“南昆铁路建设”等案例来说明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及其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内容较少,且欠缺深入的分析和具体的实例,单纯地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并不能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对交通的区位因素分析等内容进行深化和拓展。
考纲要求今后仍以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和热点、重点问题为切入点,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考查交通点、线的区位因素,并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评价。
【学生分析】☞
1.已有能力:从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上看,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并且对身边现实问题的分析尤为感兴趣,但缺乏一定的演绎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化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存在问题:学生第一次遇到有关区位分析的问题,头脑中存有许多零散的、处于缄默状态的影响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因素,但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不明晰。
另外,本节内容对区域知识有一定的要求,高一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不熟悉,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实际需要提供相关资料辅助学生的活动。另外,学生在读图、分析地图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学习策略: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应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等多种方法积极参与问题解决。
【目标分析】☞
1.结果性目标:理解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区位因素,能够依据材料分析京九铁路、南昆铁路布局的区位因素。
2.体验性目标:在规划京九铁路,说明规划理由的探究活动中,体会交通线的布局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
【媒体分析】☞
1.传统教学媒体:
黑板:用于板书核心问题和知识框架;记录学生的发言,展示学生活动,反思归纳知识要点。
2.现代教学多媒体:
PPT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及素材,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全程参与活动,体验课堂教学文化氛围。
Google Earth地理教学软件,自作数据包。
科大讯飞智慧课堂。
【核心问题分析】☞
1.核心问题:
在电子地图上规划京九铁路线路,说明规划理由。
2.设计思想:
交通线的区位因素分析,一直是区位知识板块考查的重点。影响京九铁路区位的主要因素,不一定是其他铁路区位的主导因素,我们了解京九铁路的主要区位因素,不仅是获得关于交通布局区位的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铁路线区位因素的一般思维方法。对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还要在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逐渐体会。但是影响铁路线的区位因素这一问题太过抽象化、理论化,学生探讨起来太过枯燥,易导致学习的低效。因此,我考虑角色转换,让学生自己当规划师来设计铁路线,将理论、枯燥的问题现实化、生活化、社会化,更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高一向高二过渡时期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表现欲望,所以整个教与学的活动都应立足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这个思想之上。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分析京九铁路的区位因素时,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利,也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基于以上分析,设计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在电子地图上规划京九铁路,说明规划理由。”
基于现在信息技术和教学课堂的融合逐渐深入,本节课想借助移动终端实现学生设计铁路线的现场交互式学习,以及借助地理软件Google Earth更加形象地让学生理解地形、城市、技术、交通网等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活动,我采用了“问题、活动、提升、运用”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体验的获得:首先,提出核心问题;其次,让学生在核心问题的驱动下进行探讨活动,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画图设计京九铁路线路,展示分析、交流、合作、综合表达等能力,在此基础上归纳提升出分析铁路线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掌握分析铁路线区位因素的基本思路;最后,选择了教材上比较经典的案例—— 南昆铁路,让学生将前面总结出的分析区位因素的思路和从材料里提取信息的方法运用到分析南昆线的区位因素上,检验学生对交通运输线的布局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联的体会程度。
二、教学实施设计
【教学环节】☞
【评价预设】☞
1.解决问题环节:在解决问题的环节中,要注意到以下方面:(1)要充分鼓励学生发言,不要给予诊断性的评价,更多地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地理环境要素与交通线布局的关联。(2)学生在分析地图材料时不够细致,可能会忽略图例中的某些信息,教师可以适度引导。(3)学生在阐释某要素对交通线布局影响的时候,有可能对具体如何影响的阐释不够深入,教师可以用追问的方式让学生深度体验关联。(4)在进行评价时,要对学生的积极性、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是否表述出了体验性目标方面等进行综合评价。
2.反思提升环节: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结果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示,让学生体会到活动过程中体现的交通线布局的区位分析思路和思想方法,如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是主导区位因素等。适当补充铁路建设技术、政治、交通网等因素对交通线布局的具体影响。
3.运用反馈环节:通过反馈提升,将学生引导到本节课的知识、思想方法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在此环节中,从充分感受交通线的布局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进行评价,以唤起学生对体验关联的深度体验。
【板书设计】☞
5.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第二课时)
核心问题:在电子地图上规划京九铁路,说明规划理由。
一、交通线的区位:交通线路的地理位置;交通线路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
二、交通线路布局的区位因素
【教学流程】☞
三、教学评价反馈
【信息搜集】☞
为了检验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布置了运用反馈试题“依据材料,分析南昆铁路布局的区位因素”,课后搜集了全班41名同学的学生活动材料记录表。
为了更好地分析学生的体验性目标达成情况,搜集了44份学生课后的感受调查。提问:(1)用平板教学的感受。(2)选择一个你以前可能意识不到,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印象最深刻的影响铁路线区位的因素,并说明为什么。
【自我评价】☞
核心问题教学评价表
续表
【反馈调整】☞
体验性目标点检测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