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预设】☞
提出问题环节: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的课堂活动氛围,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认识稻米生产的具体过程。考虑到第一个思考问题较为简单,所以仅仅将其作为课前引入或是复习上节课知识的思考问题。通过此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对农业生产及农业区位因素有更多的认识。让学生回答时候也仅仅抽两三个学生回答。对学生答案的评价强调重点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及原因,让学生有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概念;另外要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如“降水、降雨、水源”的差异,再如“劳动力、农民、人口”之间的差异,等等。让学生体会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的关联。
解决问题环节:此环节实际上涉及两个问题: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是什么?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在巡视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主要需要引导学生,归纳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再对特点进行比较。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多向原因引导,如为水稻种植水利工程量大,为何两者机械化水平差异大等。推测学生在回答时逻辑关系上可能会有各种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推断,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体会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对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对学生可能回答到的某些概念,如专业化、区域化等,进行补充介绍。
反思提升环节:引导学生构建农业区位分析的方法,进一步体验到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联。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引导学生将农业区位分析应用到其他农业类型中,再次强化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的分析。如商品农业要强调市场的作用,新鲜农产品要强调交通、市场距离等。如果学生在相关问题上还是比较模糊,教师可以再适当补充典型农业的生产过程的资料,强化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
应用反馈环节:课堂内容对应练习题,巩固、检测达标。此环节的评价重点在于学生答题语言的准确性,当学生答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语言时,教师要注意指出该答题语言可能存在的误解,以及平时阅卷(及高考阅卷)时的一些评分细节,让学生养成精确表达地理术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