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何种植物在哪里扎根生长,取决于适当的生存条件,包括树种、土壤、降水、光照、湿气、海拔、纬度等,其中既有偶然的因素,冥冥中似乎也暗含了某种神秘的定数。
陆羽所著的《茶经》中“一之源”首论茶树产地之起源,包括茶树的生物习性、自然风土条件与茶的本质关系,开头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指出茶生长于中国南方。这里的南方是广义上的,确切地说,是指中国西南部的广大云贵川地区,那一带正是地球上茶的自然分布中心。如果进一步扩大,这个中心可以涵盖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阿萨姆邦的布拉姆普特拉河(流经中国境内则称为“雅鲁藏布江”)上游,缅、泰北部,中南半岛和中国西南接壤部分等。
从地质学上看,这些地区多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大约在3000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和欧亚板块撞击,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主的亚洲大陆西南部高山从海洋深处高高隆起,形成一系列山脉、高原河谷,其形态有如肠道里的褶皱。1888年,江西贡生出身的黄懋材奉四川总督丁宝桢之命到印度考察,途经此地,为之命名“横断山脉”,从此广为流传。这一地带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滇黔川交界的云贵高原的主体部分,属于亚热带气候,气温较高,终年艳阳朗照,年内雨水停匀,域内水系发达,天长日久,这一地带云蒸霞蔚草木葱茏——这正是世界野生茶树孕育的天然温床。
大约在250万年前,北半球进入了严酷的冰河期,全球经历数次冰河期,地球上的植物历尽磨难。就中国而言,位于西南横断山脉的云贵高原受害最轻,所以原来生长在云南的大叶种茶树,没有受到严重影响,侥幸逃过致命的一劫。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由此成为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劫后余生之所,并在第四纪开始横空出世。又因为横断山脉的独特地貌,山间谷地纵横交错,分割成了许多小小的地貌区,形成了独特的垂直气候。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种植物,不知不觉被分置在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中,这种同源分居的现象,使得同一源头的茶种各自向着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化,造就了同一茶种千差万别的生物形态。从植物学角度来看,茶树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如果从茶叶形状来看,可分为铍针椭圆形和铍针倒卵形两类;按树型来划分,可以分为乔木、半乔木、灌木三种类型。
国际生物学界将茶树分中国种(Camellia sinensis)、印度阿萨姆种(Camellia sinensis assamnica)两个品种。前者主要指的是原产地在华南地区的茶树;后者是南亚和东南亚湿热地带,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地区和印度阿萨姆邦和斯里兰卡。其中sinensis是拉丁语“中国”的意思,这说明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源头上都与中国有着天然的关联,归结起来的正式结论就是:中国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文化习俗的起源地。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而华夏茶文化的发展最终在南方的荆楚、闽粤、江浙地区迎来鼎盛,因此在茶文化意义上,“南方”是茶人心中的圣地。顺便提及,日本茶道历史上的著名经典《南方录》(立花实山辑录一名《南坊录》)一书的命名即典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