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明治二年(1869)5月,年轻的明治天皇在三千随从簇拥下浩浩荡荡巡幸江户,从此不再回銮,京都的朝廷和维新后成立的政府机构也随之搬迁过来,翌年江户改名东京。新首都诞生,东京成了政界、财界、文化界重镇,得风气之先,银座、京桥等交界地带因为近邻政府所在地,率先引进西方的吃、喝、娱乐文化,一片繁荣,东京成了现代吃茶文化的策源地。
1888年4月,位于东京下谷黑门町的“可否茶馆”正式开业,这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咖啡店,兼营西餐。店主是一个福建人后裔,名郑永庆(日本名西村鹤吉),据说是郑成功后人。他从小在长崎长大,曾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在大藏省当会计。据说青年时代曾随父亲在北京生活过,对北京的茶馆赞不绝口,又曾见识过欧美的咖啡沙龙,决计将两者结合移植日本,创造一种全新概念的社交、聚会场所。“可否”(かひ)是英语“coffee”的汉字音读。两层楼的西洋建筑,一楼是台球室,二楼有西式咖啡座,还可以下棋、打扑克、看书、浏览各国报纸。咖啡价格是一杯纯咖啡一钱半,加牛奶两钱,当时一日元相当现在的两万日元,教师月薪5—8日元的时代,在当时算是高消费。因此,咖啡店成了当时少数富豪精英的社交场所。但彼时社会对这种场所和饮食方式需求的消费层还没有培植起来,咖啡店开张六年后难以为继,关门大吉。但作为日本近代吃茶店的元祖,却给后世同行提供了灵感和参照。
1911年的阳春三月,位于今东京银座八丁目六番地炼瓦街一角,一家名为“蒲兰丹咖啡”(CaféPrintems)的欧式吃茶店开业。这家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开一代新风的吃茶店,无论在都市风俗文化史或文学史上都留下烙印,值得一书。
“蒲兰丹”店主黑田清辉和松山省三,是东京美术学校西洋油画专业的师生。黑田清辉早年赴巴黎学习法律,后改学西洋油画,师从法兰西学院派画家科兰(Louis Joseph Raphael Collin),回国后任冈仓天心刚创办不久的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主任,弘一法师也是他的弟子。黑田清辉心仪法国巴黎艺术家沙龙的氛围,意欲将它移植到日本。他命名的“printems”在法语中就是春天的意思,据说出自明治戏剧界的旗手小山内薰的创意,给人以春光无限的欣欣向荣之感。有别于一般日式茶屋的风格,“蒲兰丹”从装潢风格、菜肴供应到服务,都是纯粹法国式的。内饰采用当时东京美术学校秀才的设计,从留下的照片来看,店里宽绰亮堂,点着霓虹灯,雪白的桌布,除了咖啡红茶,还有威士忌、白兰地、红白葡萄酒之类的酒精饮料,在当时还很罕见。在服务方式上,“蒲兰丹”还别出心裁采用法国咖啡馆所没有的女招待服务,选用气质优雅、服饰发饰新潮的年轻女性当服务员,在当时是创举,却也开了后来以美女接客为卖点的“风化吃茶”的恶俗。
“蒲兰丹”开业后成了东京艺术界的聚会沙龙,西洋画家黑田清辉、和田英作、岸田刘生常聚集在此,交流现代美术的最新潮流;文坛作家也闻风而动,来这里举办各种文学聚会,森鸥外、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冈本绮堂;还有歌舞伎表演艺术家市川左团次等当时文化界名人都是这里的座上客,使得“蒲兰丹”成为一家文艺气息很浓郁的沙龙,成为大正了昭和时代吃茶店文学的滥觞。在收费上,“蒲兰丹”采用欧美富豪俱乐部的会员制,每个会员缴纳会费50钱,相当于当时一流银行新入社职员月薪的一成,是高门槛消费,只属于少数高大上知识文化精英,普罗大众很难光顾。
将现代吃茶文化普及化的是同年年底开业的“圣保罗咖啡”(CaféPaulista),创业人水野龙是专做日本巴西移民劳务出口的富豪。20世纪初,南美洲的巴西发现矿藏,缺乏劳动力,水野龙将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失去土地的日本农民送到巴西做劳务。巴西政府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无偿向他提供9000千克的咖啡豆,作为回报也让他义务宣传巴西咖啡。这个成本优势,成了“圣保罗咖啡”普及吃茶店的有力依托,一杯咖啡外加一个甜甜圈才五钱,这是连乡下来京的穷学生都消费得起的价格。因此,广聚人气,二十几家分店迅速从东京向大阪、名古屋等地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