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期——唐建中以后到五代时期
经过前代的积累和巩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饮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正如当时一部烹饪著作《膳夫经手录》(唐杨晔撰)所说:“至开元天宝之间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后已盛矣。”唐玄宗时代编撰的《开元文字音义》一书收录了茶叶的专用汉字“茶”,并在后来陆羽所著的《茶经》里正式确认。在陆羽及周边诗僧、文人及艺术家的推动下,茶作为一种新兴饮料开始在社会各阶层之间普及。这一时期,以蒸青团饼茶为代表的制茶技术日趋成熟,饮茶习俗普及,以煎茶道为中心的茶文化形成,茶业经济兴盛,不仅在帝国境内达到“比屋之饮”的地步,还被周边的民族和国家所接受。茶叶首先从陆地上沿着古老的商道往西传到印度;后来又进一步传到中亚、西亚;向东传到朝鲜半岛和位于世界最东端的日本列岛。中国茶文化发展至此,无论形式还是精神,体系都已大备,这一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兴盛期,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
在唐代流行着三种主要的品饮方式:一是粗茶,将茶叶、茶枝、茶梗切碎后放到铁制炊具里煎煮。二是散茶,是指将新鲜茶叶采摘后,直接放入锅具里煎煮。以上两种都属于“饮汁法”,就是只喝通过煎煮后从茶叶里分离出来的茶汁液体。三是“食叶法”,是将茶叶连同枝、茎一同吃下的吃茶法。先制茶饼。将茶叶采摘后蒸熟,再捣烂,压模成形做成饼状后干燥、贮藏,饮用时将饼茶在火里烤,然后再放入杵臼或药研钵里研磨成粉末,再放入铁釜里煎煮,加入葱、姜、橘皮、茱萸、薄荷、盐等调味品提味。陆羽提倡喝茶贵在本味,对传统食叶法的煮茶方式进行改良,去除在茶中添加调味料,只加少量盐,使茶成为单一饮品,在形式上开始向清雅的境界迈进,并且开始与人的精神伦理相联系,这是千年饮茶方式的第一次革命。明代茶学家张萱对此给予很高评价,在《疑耀》中赞道:“盖自陆羽出,茶之法始讲。”意思是说,中国的茶文化,到了陆羽手中才开始有章法程式可言。
中唐以后,陆羽改良的煎煮法成了唐代占主导地位的茶艺,也是宋代点茶法和日本抹茶道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