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传入琉球
17世纪中叶,明清易代,清朝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在对琉球的交往上,清朝延续了明朝的封贡制度。随着清朝与琉球之间交流往来的频繁,煎茶法也从福建传入琉球并于18世纪初期在琉球开始流行。
康熙五十七年(1718),徐葆光以册封副使的身份随使团前往琉球,因为台风天气的原因,在琉球滞留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回国。旅居琉球期间他广泛考察当地的社会风情,留下了《中山传信录》一书。有关琉球的饮茶习俗,他注意到,在当时琉球国盛行两种不同的喝茶方式,除了抹茶法之外,还有一种是盖碗茶冲泡法,推断是从中国学来的献茶方式。这两种饮茶法并存于琉球国的上层社会,根据接待对象使用不同的饮茶方式。比如,接待清朝使节时用的是盖碗茶;而在接待萨摩藩派驻琉球的大员时用的则是抹茶。但到后来,更加便捷的煎茶法渐渐取代了传统的抹茶法,并成为琉球国官民普遍流行的饮茶方式。
为了适应这种饮茶习惯的变化,琉球国派遣技术人员前往福建学习制茶、种茶等相关技术。根据琉球史书《球阳》卷十三记载,琉球士族向秀美于雍正九年(1731)赴福州学习制茶技术,归国后受命在西原町山地开发御茶园,专供王府。这是有关琉球与福建茶文化交流的最早记录。又根据琉球首里士族家谱《首里系家语》记载,向秀美归国时,“自带制茶器物而归,在琉球试制茶叶大获成功。其中清明、武夷、松罗等品,馥气扑鼻,味亦甘美,与中华茶不稍相异焉”。毋庸赘言,随着茶叶同时传入冲绳的显然还有中国的茶具和饮茶礼仪。成书于1762年的《大岛笔记》曾详细介绍了从中国传入的“淹茶法”。所谓“淹茶”,即散茶冲泡法:在盖碗中放入约一汤匙的茶叶备用,用俗称“穿心罐”的陶壶把水烧沸,注入茶碗中盖上瓯盖。给客人上茶时,将盖碗中的茶液均匀倒入每个茶碗里,而茶叶则留在盖碗之内,一人一碗各自品饮,每个人碗中的茶液浓淡恰到好处。
《大岛笔记》还记录了冲绳“淹茶”所使用的茶叶、茶具和饮茶礼仪等内容。根据其中的叙述,可知18世纪的冲绳饮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流行于中国的散茶瀹饮法已传入琉球群岛;第二,所使用的茶叶主要是福州鼓山所产的清明茶以及丹桂、兰香等福建茶叶;第三,茶具大多是杭州于潜县的无釉陶器。类似的饮茶风景也出现在18世纪后期担任三司官的伊江朝睦的日记里。伊江朝睦是个嗜茶成癖的高官,每次喝茶,所用的道具或茶叶都津津有味地写在日记里,可知他常用的茶具有“盖茶碗”“煎茶茶碗”“茶家(茶壶)”等,这些都是用于散茶冲泡的茶具,而不是抹茶道具。从中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来自中国的饮茶方式已对冲绳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冲绳饮茶习俗完成了由日式抹茶到福建工夫茶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