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仁茶风”
嵯峨天皇、淳和、仁明天皇等几代天皇不但热衷于中华文化,也都好茶,在他们的倡导下饮茶在上流社会蔚为时尚。据《拾芥抄》记载,这一时期,皇家御茶园除了畿内原有几处之外,皇宫东北角的主殿寮外、在京都一条正亲町、猪熊町和大宫万一町都辟有茶园御苑,这些茶园采摘的茶叶送到内藏寮的制药殿制成茶饼,专供天皇御用。天皇除了自己享用外,还将茶饼作为最尊贵的奢侈品赏赐给宠臣和爱卿,饮茶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这种时尚后来又与汉诗的歌咏酬唱相结合,成了平安文学的一种文学叙事。
文学来自生活表现生活,同时又超越生活高于生活。最早倡导饮茶与文学相结合的是嵯峨天皇。弘仁年间,嵯峨天皇在平安京宫廷里首创“内宴”,就是模仿唐朝宫廷习俗,于每年正月二十日在紫宸殿举办规模盛大的诗文茶宴雅集。在嵯峨天皇的推动下,饮茶成为流行文化,不但在各种正式的典礼上供应茶汤,而且将茶事入诗,开创了平安朝初期的“弘仁茶风”。
弘仁某年初夏,远山晴翠,子规声声,正是一年一度新茶采摘时节。一日嵯峨天皇在大伴亲王(后来的淳和天皇)和文臣的陪同下,兴致勃勃临幸左大将军藤原冬嗣的府邸,参加在闲居院举办的茶宴。藤原冬嗣是嵯峨天皇的心腹肱股,也是权臣贵族,正是他奠定了北家藤原氏在朝廷上的重要地位。茶宴,是以茶代酒的宴席,又称茶会,是起源于魏晋时期,盛唐后在士大夫上流社会广为盛行的酬唱雅集。席间,嵯峨天皇赋诗:
避暑时来闲院里,池亭一把钓鱼竿。
回塘柳翠夕阳暗,曲岸松声炎节寒。
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暂对清泉涤烦虑,况乎寂寞日成欢。
臣下、皇弟等依韵作和,其中大伴亲王赋诗云:
此院由来人事少,况乎竹木每成闲。
送春蔷束珊瑚色,迎夏岩苔玳瑁斑。
避暑追风长松下,提琴捣茗老梧间。
知贪鸾驾忘嚣处,日落西山不解还。
避暑、垂钓、吟诗、品茶、弹琴、听泉,这些优雅的日常构成魏晋风度与大唐风流的元素,惟妙惟肖地出现在平安时代的日本诗人笔下,如果不加说明,在中国人读来是感觉不到其间有什么违和感的。这正是所谓“唐风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严格、规范地蹈袭大唐文学样式来表现日本人的生活,等于把唐朝的生活时尚移植到日本,这也是“仿唐文化”的一大特征。这些汉诗侧面所反映出来的叙事,当然还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如对山川异域的唐土的浪漫想象、对中华文物的景仰、对中国诗文经典的模仿等,如果单从茶文化发展史来看,则可窥见“唐风时代”日本人的饮茶次第。
平安时代的日本人如何饮茶?黄遵宪《日本国志》有云:“日本初传古法,特尚煎茶。”求证于平安朝皇家贵族的汉诗咏唱,可知彼时沿用正是经陆羽改造后从中唐开始盛行的“煎茶法”。嵯峨天皇和臣下唱和中出现的“捣茗”,属于制饼茶环节。唐代制茶法,陆羽在《茶经》的“二之具”和“三之造”中介绍得很详尽,具体如下:将新茶采摘后趁晴天晾晒,然后放在瓦釜里用水蒸气蒸熟,叫“蒸青”;再做饼茶:将蒸熟的茶叶在石臼里捣碎成泥状,放入金属做的模子里拍紧压实做成茶饼,就像民间做龟背米糕一样;接着将茶饼放在竹篾编成的方形扇面上晾晒干燥,为了将茶饼中的水分充分去除,还要将茶饼放在火上烤焙。为了便于搬送运输,烘焙后的茶饼还要用锥刀穿孔,再用绳索穿成串。奈良东大寺正仓院里收藏至今的药饼的做法,与此如出一辙。茶饼容易受潮发霉,所以干燥储藏很关键。唐朝有一种专门的储藏工具,叫“育”,是圆柱长箱,木框结构,外面编以细竹篾,外面再以吸水性好的纸敷上,便于收藏或运输。
至于品饮环节,一如唐人煎茶法,如《经国集》中有惟良春道作的《和出云太守茶歌》所示:
山中茗,早春枝,萌芽采撷为茶时,山傍老,爱为宝,独对金炉炙令燥。空林下,清流水,纱巾仍漉银枪子,兽炭须臾炎气盛,盆浮沸,浪花起,䡗县埦,商家盘,吴盐和味味更美。物性由来是幽洁,深岩石髓不胜此。煎罢余香处处熏,饮之无事卧白云……
惟良春道这首诗,从情趣和品位上不难看出就是对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麹尘香,花浮鱼眼沸。”)的移植和模仿,甚至连品茶方式也是中唐之后盛行的陆羽煎煮茶法。陆羽煎茶,包括炙、碾、煮、煎几个环节。首先将茶饼炙烤干燥。把茶饼靠近炭火,在火焰上两面轮流炙烤,一直炙烤到火气穿透茶饼,表面起皱、颜色转微赤才停止,收入纸袋。接下来是碾。待纸袋里的茶饼热气散尽变凉后,再放到药研钵里反复研磨成粉末状,用鹅羽将茶末扫出,再用细绢制成的罗筛滤出细末,备用。可以想象,这个过程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炭火烘焙茶饼散发出的茶香,在树林间弥漫久久不散。煮茶品茗,更将茶宴雅集推向一个欢乐的巅峰。
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充满情趣的煮茶阶段了。《茶经》所记载的煮茶方法,不妨引述青木正儿的解说:
先用“”(釜)把水烧开,水初沸,会冒出像鱼眼珠似的泡泡,还有微弱的声音,那是第一沸。釜的边缘涌出像泉涌一样的连珠泡来,那是第二沸。大波小波,釜中翻滚,那是第三沸。再烧就煮过头,水老不可饮用。第一沸时在釜汤中放入适量的末茶,调之以盐味。在第二沸时,用瓢构从釜中舀出一瓢茶水放着,然后用“竹策”(竹筷)在釜汤中心急速环搅,末茶就会集中在中心而往下沉。这样,一会儿其势犹如奔涛溅沫(即第三沸),于是将刚才放着的一瓢水倒入釜中,止住沸汤之势,以防止损伤茶“华”。最后把茶和“沫饽”一起均分于各茶碗。“沫饽”就是茶汤之“华”。薄的“华”叫“沫”,厚的“华”叫“饽”,细而轻的叫“花”。以上就是其大要,就是在釜汤中直接放入末茶,一边煮一边用长竹筷环搅,使之产生泡沫,最后把茶分到茶碗里。(青木正儿《华国风味·末茶源流》)
借助青木正儿的中华饮食文化研究,通过还原古代文化生活图景,可以一窥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绮丽景观。《华国风味》还有很多涉及平安时代皇家茶会的丰富细节,比如当时流行的八种从唐朝传来的精致茶点:梅子、桃子、桂心、黏脐、、团喜、
子、
,这些精美的点心,与煎茶一起构成“唐风”的一个优雅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