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茶文艺复兴”辐射日本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明朝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明朝初年,洪武帝朱元璋摒弃自唐宋以来实行的团饼茶法,诏命“罢造龙图,惟采茶芽以进”,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废止团饼茶,推行散茶、叶茶。团饼茶改为蒸青叶芽散茶,引发了饮茶方式的变革。自唐宋以来流行制为饼茶、饮为末茶的方式,被用茶叶直接放入壶中煮开,或茶壶冲泡再倒出来分杯品饮的煎茶法取代。以散茶或叶茶放茶釜里煎煮,或烧沸后的热水淹泡后饮其汤液的煎茶法古已有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曾存在,只是到明朝才蔚为潮流,最终全面取代末茶。
这一转型,在中国饮茶历史上可谓划时代,其影响不仅仅限于饮茶习惯的变迁,连锁引发的还有做茶工艺、茶器制作、赏味方式以及品饮场的诗意营造等领域的技术革新,并引起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诚如日本学界所说的,堪称“饮茶的文艺复兴”。
这一变化,对位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东端的日本也产生重大影响。传统日本茶道的品饮方式是“抹茶法”(一名“挽茶”),基本上是源自两宋时期通行的“点茶法”的形态,“点茶”至今也是茶道中常用技法。所谓“点茶”,其基本特征一如宋徽宗《大观茶论》所载:先将茶饼炙烤后碾成齑粉尘末,把水烧开,用小匙将茶粉放入茶盏中,以热汤浇注后“运筅击拂”,也就是用茶筅有节奏地搅动,直到茶盏浮起一层洁白晶亮的茶沫。在日本茶道中,用这种手法“点出”的一盏茶汤,参加茶会的人一个接一个轮着品饮。这几乎是江户时代以前茶道主流的饮茶方式。17世纪中上期,在明朝文人雅士之间大行其道的“瀹茶法”传到日本后,被冠以“煎茶法”之名开始流行。
明朝煎茶是一种捆绑式的综合文化。文人、学者、艺术家聚集于一尘不染的茶室里,不拘形骸地饮茶清谈,一边鉴赏古董书画美术品,一边挥毫作诗,泼墨写意,极尽风雅韵事。这种标榜了中国文人高尚品位的修养和嗜好的品茶方式,时尚、优雅而又自由不羁,令人耳目一新,传到日本大受欢迎,特别受到憧憬中国文化的文人艺术家和在商品货币经济浪潮中崛起的商人阶级的青睐。他们模仿明朝人的做派,聚集在一尘不染的书斋里,不拘形式地饮茶,闲聊,赋诗吟句,赏玩千方百计收购来的古董书画,极尽文房清玩的情趣。到江户时代中期兴起了空前的“煎茶热”,随着新的制茶工艺在日本的普及,大批明代茶书相继传入,日本文人在钻研中国茶书之余,也开始撰写符合本国实际的煎茶论著指导实践。
江户时代后期到幕末,煎茶文化进一步扩大了受众基础,形成了重视煎茶道具和茶汤本身的色香味,以及礼仪做法的日本煎茶道,出现了各种风格的宗匠流派,形成与传统抹茶道分庭抗礼的一种崭新的饮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