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茶翁”高游外——日本煎茶道的中兴之祖
16世纪中期中国大陆发生明清鼎革,大量明朝遗民移居日本。明初以来在福建产茶区风行的沏茶法和制茶技术也随之传到日本并很快风行起来,促成了一种新型的喝茶方式的诞生,那就是煎茶法。在几代茶人的大力倡导下,煎茶成为与传统抹茶道并驾齐驱的流行时尚。其中外号“卖茶翁”的高游外是日本煎茶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风流茶人。
卖茶翁(1675—1763),历史上确有其人,只是因为相关史料的缺失,其中有关他的事迹又夹杂着传说乃至戏说的成分,所以他在茶道史上的面目总是影影绰绰,显出几分神秘。
美国籍东方文化学者、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诺尔曼·瓦德(Norman Waddel)在多年研究基础上撰写的《卖茶翁的生涯》,被誉为迄今为止研究日本煎茶道中兴之祖的月海和尚最为翔实的专著,这本书以卖茶翁的生涯为线索,以倡导煎茶道的活动为主线,展现了卖茶翁与日本煎茶道的不解之缘。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最大特色是简明扼要地将隐元之后煎茶道的发展状况交代得清晰明白,也纠正了很多茶书上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于了解日本煎茶道的发生、发展,是一种有趣又有益的读物。
“卖茶翁”俗名柴山元昭,出生于肥前莲池藩道畹(今佐贺县佐贺市),父亲柴山杢之进是莲池藩领主锅岛家的御医。莲池是镰仓时代从南宋学成归来的荣西明庵过化之地,茶禅之风非常浓厚。荣西在第二次归国时,将南宋带来的茶种播撒在位于佐贺县和福冈县交界的背振山上。元昭天才早慧,父亲对他寄予很大期望,只因不是长子无法继承家职。为了他的前程,11岁那年父亲将他送到肥前黄檗宗系统的龙津寺,拜寺庙住持、隐元再传弟子化霖道龙为师,被授予“月海”法名。13岁那年,他随师父到长崎巡礼“唐三寺”——兴福寺、圣福寺、崇福寺,在那里他喝到一种气味芬芳让他铭记一辈子的“武夷茶”。
15岁那年,元昭随师父化霖道龙渡过关门海峡到京都万福寺向师祖住持独湛性莹(1628—1706)祝寿。独湛性莹是追随隐元东渡的福建黄檗宗僧人,在隐元往生后任京都万福寺的第四任方丈。当时元昭虽然年少,但天赋异禀,性情又极为纯厚,被独湛性莹视为异才并赠他禅偈。当时万福寺中来自福建的僧人占了很大比重,他们身在京都,但无论从语言、佛事还是饮食规制都保留着福建寺院的传统,隐元传来的包括禅法和煎茶礼仪在内的黄檗文化已经在寺院内扎根,使得万福寺成为当时扶桑境内非常时髦的寺庙。月海浸染其中深受熏陶,他对明朝的煎茶情有独钟,预感到煎茶这一远比抹茶道自由洒脱的喝茶方式更接近于通仙达道的法门。得度后来到宇治高山寺瞻仰荣西法师从南宋带来的茶种培育出来的“日本最古茶园”,决心像学禅开悟一样孜孜以求“煎茶之道”,将荣西开创的茶禅文化在日本发扬光大。22岁时,一场怪病之后,元昭发奋自励,云游本州东北部,又辗转各地禅寺刻苦修行,广结善缘,一直到43岁时,回到肥前龙津寺侍候恩师化霖道龙。14年后化霖道龙圆寂,他将龙津寺交给法弟大潮元皓打理,自己一人再度来到京都。
重新出现在京都禅寺的月海已经脱胎换骨,历经数十年的沉潜涵泳扬弃,一种既脱却禅门繁复礼仪,又不坠入恶俗趣味的煎茶道圆融而成,很多地方大名、文人画坛巨匠都成为他的门下弟子。
江户时代,佛寺被幕府赋予很大的特权,寺院僧侣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他们打着茶道的幌子,招摇撞骗,追求穷奢极欲的生活。信奉“一日不作一日不得食”信条的月海对此甚为不满,他决心以自己的努力,来贯彻一种真正的修行生活,在《对客言志》中写道:
纵观今日僧俗,身处伽蓝空间,心驰世俗红尘者,十之八九。借出家之名,千方百计贪求信众的布施——凡唐土禅林,大都主伴各自耕田自生活。余无力于编鞋卖柴,只能烹茶于往来之客,此乃余之夙愿。
他对当时繁文缛节的传统抹茶道也不以为然,认为任何一种艺道,一旦沦为形式之上的技艺,就是走向低俗的开始。流俗所致,甚至寺庙禅僧也不例外,他说:“今日游荡僧人,漫效茶事,以遂尘业,与古人相较有天壤之隔。”他不愿同流合污,顿悟出“乾坤都是一壶茶”,于是走出寺院,将吃茶店延伸到民间市井,他先后在京都游客香客最多的东山开设纯煎茶的新潮吃茶店“通仙亭”,以“卢仝正流”自诩,熔禅理与世俗于一炉。为了传播煎茶道理念,甚至身穿中式道袍,挑着装有煎茶道具泥炉、茶壶、茶盏的担子在开福寺、三十三间堂、圣护院等禅门佛寺外路边卖茶开讲,宣扬煎茶的益处,有钱没钱都来开怀畅饮,不拘形迹,时人称之为“卖茶翁”。
卖茶翁一生形迹无凭,似僧似俗,极俗极雅,充满神秘感,与生俱来的宗师气质,很像室町时代的禅僧一休宗纯。追随他的弟子中既有像伊藤若冲、池大雅、横山华山这样当世丹青巨擘,也有与谢芜村俳谐大师,更不乏公卿大名巨富豪绅。横山华山曾为晚年的卖茶翁画过肖像,黑脸白发,胡子拉碴,衣衫凌乱,不修边幅,一个“非儒非道更非僧”的怪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七老八十的糟老头子,还有妙龄女弟子愿意翻山越岭为他赴汤蹈火。晚年还俗居家成为在家居士,自号“高游外”,端的是不折不扣以煎茶而开悟,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自由自在的茶道高人。不过他似乎无意开宗立派,80多岁时将用了一生的茶具分赠友人弟子,临终前又将手头的煎茶名器尽数焚毁。
卖茶翁能诗善文,是个有学问的和尚。和他那特立独行一同流传后世的还有他的诗文,其中大部分与禅与茶都有关。卖茶翁生前写有一部茶著《梅山种茶谱略》,成书于75岁时,是江户时代煎茶道的重要著作,影响很大。书中记述了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历史和交流,在书中还用了很大篇幅为神农氏、陆羽、卢仝、蔡襄、荣西、千利休、隐元、雪村友梅等十多名中日杰出茶人树碑立传。这部书,对茶道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发挥了普及作用。我曾经借阅过这本书的翻刻本,扉页一幅明治时代著名画家富冈铁斋画的卖茶翁画像,给人印象极为奇崛:披头散发,胡子拉碴,缺牙豁嘴傻笑,活脱脱一个东洋版的济公和尚。
在江户时代中后期,煎茶已经成为庶民饮茶的最主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煎茶流派争奇斗艳,形成了由“黄檗松风流”“花月流”两大最有名的煎茶流派。后来以这两家流派为基干,组成的“煎茶道”,奉卖茶翁为始祖。1928年日本成立了“全日本煎茶道联盟”,总部即设在万福寺,并在这一年建造了“卖茶堂”和“有声轩”。“卖茶堂”是卖茶翁的纪念堂,只有四个榻榻米大,供奉着卖茶翁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