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云集的煎茶盛会
文久二年(1862)4月,春明景和,惠风和畅,大坂西南部的淀川南岸如云似锦的樱花倒映在碧波微漾的青湾上。樱树下人流如织,在这里举办的一场煎茶道,历史上最为盛况空前的茶会,竟然成为充满内忧外患的幕末时期难得喜笑颜开的热门话题,就像日暮时分那投射在江面上的最后一抹亮丽的斜阳。
茶会的发起人是京都南画名家田能村直入(1814—1907),也就是绘制了《茶说图谱》的画师兼茶人的养子。田能村直入是九州大分县人,原名三宫松太,9岁时投入田能村竹田门下学画,后成为田能村的养子兼家业继承人。田能村直入是跨幕末和明治维新的著名文人画家,曾参与筹建京都府画学校,是该校初任校长。田能村直入在养父手下学画期间,受其熏陶也成了一个在茶道上颇有造诣的茶人。召集上千个茶人参与他主办的“青湾茶会”,足见他一呼百应的影响力。
这个堪称超级规模的大茶会在江户德川幕府末期非同凡响,其举办缘起与茶事有关。茶主田能村直入在居处所在地青湾发现了两处适于煎茶的水源,一处在田能村书斋的大长精舍北畔;另一处在樱祠南边。青湾的水质历史上享有盛誉。其水源是发源于京都北部山区的琵琶湖支流,流经京都盆地和大坂平原,在大坂西南部注入大坂湾。青湾位于大坂北部淀川的北岸,据说,由于在淀川河湾的岸上种了很多从中国杭州西湖移植的柳树,终年柳色青青而被赋予“青湾”之名。青湾之水,甘甜柔滑,自古享有茶汤名水的盛誉,从天正年间(1586—1592)雄踞大坂的丰臣秀吉,以及隐元、卖茶翁、大枝流芳、木村蒹葭堂、田中鹤翁等历代茶人都有赏评。直入经过反复品试发现的两处水质最接近传说中的“青湾上水”,大喜之余着工匠刻“青湾”二字石碑立于水源附近,以彰显烹茶名水。这一年春,石碑落成,直入与茶界同好筹划在青湾一带举办规模宏大的煎茶会。刚好这一年又是煎茶道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巨匠卖茶翁高游外百年忌辰,所以7月间,田能村直入又在青湾举办了一场纪念主题茶会,彰显煎茶祖师卖茶翁的功德。
两场茶会,能文善画的田能村直入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合编成《青湾茶会图录》。这部煎茶名著遵循日本茶会类图书的通例,先图后文,首先以图绘形式将会场的陈设、布置、道具和展出的艺术品做精妙入微的描摹,然后再用文字进一步记录。从中可知,茶会在发现煎茶名水的两处水源之间进行,以大长精舍北畔为首席,樱祠南边为尾席,中间或别墅,或临时搭盖的屋舍,或屏风,或舟船,总计11个会场,每场各有7个主题茶席,分别为“喉润”、“破闷”、“搜肠”、“发汗”、“浪花游”、“肌清”、“江阳社”、“通仙”(副席“赤壁游”)、“风生”(副席“随意社”),杯盏茶壶磕碰的脆响,响彻云霄,来自日本各地参加茶道的人数达1200余人,摩肩接踵,以致姗姗来迟者竟无法插足喝茶。
田能村直入主导的文久二年春夏两场茶会,影响至大,大坂成了19世纪中后期日本煎茶道的中心。至明治八年(1875)冬,大阪古董行业巨头山中吉郎兵卫仿照田能村直入的做法,也在青湾举办一场旨在纪念先父箺篁翁的茶会,获得空前成功。会后吉郎兵卫也著录《青湾茗宴图志》并刊行于世,与直入的《青湾茶会图录》相辉映,青湾成为一个日本煎茶道史上散发着茗香与文化馨香的地名。
声势浩大的青湾煎茶盛会堪比天正十六年(1588)秋丰太阁和千利休共同主导的“北野茶会”,这两次分别处于两个新时代前夕的茶道盛会,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前者是继承荣西明庵“茶禅一味”之遗绪,延绵数百年,经过珠光、绍鸥到千利休等历代茶人的创意而宣告完成的传统茶道;而后者是自由不羁代表充满现代艺术精神的煎茶道。如果从日本茶道文化发展来看,青湾茶会则可以看成是一种崭新品茶艺术臻于成熟的呈现——明治维新后煎茶道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期,甚至到了连传统抹茶道都望尘莫及的地步,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
从某种意义来说,煎茶法自明末传入日本,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在明治维新前已经成为足以和抹茶道平分秋色的艺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