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的“茶书热”
煎茶道也是一种综合性文化。表面看起来是一种饮茶方式,实际上包含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结构和审美体系,举凡茶叶的生产、制作、品饮、茶具制作、饮茶环境的装饰与布置,和到江户时代已经蔚为鼎盛的日本茶道一样,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因此伴随着煎茶的流行,日本茶界对于煎茶道相关知识的需求达到一个历史高度。在这个背景下,大量的中国茶学著作,尤其是明代的茶书源源不断地输入日本。
明朝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继唐宋之后的又一高峰,其中最为显著的成就是茶书大量出现。据研究,从唐代迄止晚清,包括失传散佚的茶学专著计有118种,明代出版并流传至今的就有50种,数量之多远超任何一个朝代,其中大都出现在晚明万历年间。与前代相比,明朝的茶学著作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从著作种类的性质来看,有原创性茶书、半原创半编著性茶书和汇编性茶书三种。
从著作内容来看,明代的茶书可分为从种植到生产、管理、制作、保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综合类通书,以及涉及茶叶、泉水、茶具、茶艺、茶室、茶诗画、茶人修养和赏味法的专门类茶书。
从作者身份看,除了农学家、布衣学者之外,还有皇室、官僚、文人雅士。其中出身仕途的文化人占了一半,而更多的是明代商品经济和文化都高度繁荣的江南三吴的文人和艺术家,显示出饮茶开始被作为一项艺术来加以研究和总结的趋势,这也使得明代特别是晚明的茶书带有浓厚的文化品位。
长崎港是日本锁国时代的对中贸易商港。在日本对清贸易进口的物品中,除茶叶、陶瓷之外,汉文典籍、书画工艺品等文化商品也占了很大比重。随着煎茶在日本的流行,明代的大量茶学著作输入日本。据统计,在19世纪之前输入日本的明代茶书或记载茶事的著作,几乎包含了迄止明代出版的所有与饮茶有关的重要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计有:
《茶经》(唐陆羽)、《北苑贡茶录》(宋熊蕃)、《茶录》(蔡襄)、《大观茶论》(宋赵佶)、《王氏谈录》(宋王钦臣)、《斗茶记》(宋唐庚)、《茶疏》(明许次纾)、《茶考》(明陈师)、《茶解》(明罗廩)、《茶谱》(明朱权)、《茶录》(明张源)、《茶略》《煎茶七类》(明徐渭)、《茶笺》(明闻龙)、《遵生八笺》(明高濂)、《考槃余事》(明屠隆)、《遍览群芳》(明王之彤)、《岩栖幽事》(明陈继儒)、《煮茗小品》(明田艺蘅)、《茶史》(清刘源长)、《茶寮记》(明陆树声)、《蒙史》(明龙赝)、《茶董》(明夏树芳)、《本草纲目》(明李时珍)、《三才图会》(明王圻)、《农书》(明王祯)、《农政全书》(明徐光启)、《随园食单》(清袁枚)等。
明代茶书东传,对中国近世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巨大促进作用。经过日本茶人的学习、消化、吸收与创新,具有日本本土审美特色的煎茶道逐步形成。一些精通此道的茶人、学者也开始尝试对这种新型的品茶艺术进行理论上的研究、阐释和总结,著书立说,在日本近世出版史上出现“茶书热”。
1748年,积极从事弘扬煎茶文化的月海元昭(俗称卖茶翁)在多年从事煎茶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梅山种茶谱略》脱稿并在京都出版,开了日本人写作煎茶文化著述的先河。受到启发,很多嗜好煎茶又具有文笔教养的茶人、著作家都纷纷投入煎茶论述的写作,其中大枝流芳的《青湾茶话》、上田秋成的《清风琐言》和小川可进的《吃茶辨》是江户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煎茶著作。
出版于宝历六年(1756)的《青湾茶话》,一名《煎茶仕用集》(“仕用”一词在日语中就是“指南,要领”的意思。),被誉为日本煎茶道文化史上继往开来之作,作者大枝流芳是一个香道师出身的茶人,他开创的香道流派“大枝流”在日本很有名,如今在中国也有分支机构。《青湾茶话》由上下两卷和附录三部分构成,书中前言开宗明义就主张煎茶道是有别于抹茶道的品饮艺术。上卷主要内容为藏茶、焙茶、洗茶、汤候、淹茶、辨水、择器、称量、得趣等共计18个部分;下卷以图谱为主,介绍了水注、建城、紫砂、景德镇等十几种煎茶道具等;附录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斗茶的形式和茶具图谱。此书在序言之后还附录了“采择诸书”,也就是参考文献书目,这使得本书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从中可知,大枝流芳写作《青湾茶话》主要参考了中国的茶学著作,包括明初陶宗仪所编撰洋洋上百卷《说郛》中收录的自唐宋到明代的24部茶书经典,如《北苑贡茶录》《茶录》《煮茗小品》等;还有《蒙史》《茗考》等13部茶书和《本草纲目》《三才图会》《遵生八笺》等包含茶在内的医书和百科类书等,从中可一窥作者对中国茶文化著作研究涉猎之广,也提供了江户时代中国茶书在日本的流通情况。这本书代表了当时日本煎茶道研究的起步阶段著作,但原创性不足。全书几乎都是从历朝历代茶书中摘录相关条目连缀而成,个别地方加入一些自己的经验心得,虽然也有对引用部分进行评价,但整体上都是亦步亦趋的,给人以蹒跚学步的质朴与稚嫩之感。有的部分,如第十三篇到第十七篇,整整五个部分,则几乎原封不动从许次纾《茶疏》中复制过来,没有任何说明,也就难逃“文抄公”之讥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难感受到,煎茶作为一种崭新的饮茶文化时尚在传入日本之后被接受、学习初始阶段的状况。
同样是研究煎茶之道的综合性著作,相比之下,晚《青湾茶话》近40年问世的《清风琐言》(1796年付梓),因为更多地加入了反映日本内容显示出本土化的努力,因而具有较鲜明的独创性。《清风琐言》出自18世纪后期著名的怪谈小说家上田秋成(1734—1809)之手,不仅内容丰富、有趣而且独创之处不少。全书也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介绍茶文化的源流、品种、制法和煎茶要领;下卷主要涉及茶具和茶叶的储藏方法。全书在内容上,与《青湾茶话》没有太大的不同,要说不同,就是文中处处显露出的本土特色。首先在结构上,虽然书中也像《青湾茶话》一样大量引用中国茶书典籍,但同样是引用,上田秋成引述更重视的是茶书内容与日本茶叶的关联。这也可以从篇章结构看出。与《青湾茶话》等茶书不同,上田秋成在开头第一章就先讲茶叶东传日本的来龙去脉,然后在第二篇再整个回顾茶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此外在介绍中国茶书的内容时,对日本本土茶文化的介绍也十分详尽具体,给人感觉是一本针对日本茶事写的著作。书中很多章节也包含了只属于日本茶文化的内容,如第六章“地灵”,专讲日本各地名茶生产与中国全然无涉。第七章“品解”和第八章“品目”则是具体针对日本当时国内名茶的分类了。
比起《青湾茶话》,《清风琐言》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显示了自我特色的投影。上田秋成是一个个性分明的怪谈小说家,又是国学家,对日本远古时代以来的经典有着非同一般的造诣,这就使得他与一般煎茶爱好者不同。他在书中用了不少篇幅阐述了文人与煎茶之间的关系,指出煎茶是最适合文人的喝茶方式。比如“秉性”中说:“茶之有性,如人之有性。人性皆善,茶性皆清。”提出“茶以清雅为贵”的观点,这与抹茶道崇尚的“茶贵涩味”的旨趣有所不同。最能体现上田秋成文人趣味的饮茶观,要数《茶略》的“得趣篇”,其中写道:
饮茶贵茶中之趣,若不得其趣,而信口哺啜,与嚼蜡何异?隐然趣固不易知,知趣亦不易。远行口干,大盅剧饮者不知也。饭后漱口,横吞直饮者不知也,铁器漫煮者不知也。必也由窗凉雨,对客清谈时知之。蹑履登山,扣舷泛棹时知之,竹楼待月,草榻迎风在时知之,梅花树下,读离骚时知之。杨柳池边听黄鹂时知之。知其趣者,前酌细嚼,觉清风透五中,子下而上,能使两颊微红,冬月温气不散,周身和暖,如饮醇醪,亦令人醉然第语大略,至于个中微妙是在得趣者自知之,若涉言语,便落第二义。
上田秋成认为只有到了这个境界,才称得上“深谙茶之真面目”,他赞赏蔡君谟(蔡襄)、苏子瞻(东坡)“老而不饮,日日煎而玩之,如陶渊明弹无弦之琴”,是精于此道趣味的雅人。对于传统抹茶道的繁文缛节,上田秋成颇为不屑,在煎茶随笔《茶痂醉言》中不乏批判攻击的言论,他指出:
艺事必有技法,开始如无技法,秩序混乱,不能熟练。然而如被技法限制,则无法自由活动,即成呆滞。应超越技法,归于无法,顺应当下的动作。抹茶家不能从技法解脱,可谓为茶奴。
上田秋成晩年写有一篇《背振翁传》(一名《茶神物语》),这篇传记模仿苏轼《叶嘉传》笔意,将茶拟人化,托名两个深受皇帝器重的姓叶的中国兄弟在日本的因缘际会。他俩在中国被异族铁蹄沦陷之际逃往日本,一个憧憬上层路线步荣西后尘来到镰仓;另一个则在九州的深山里隐居保全名节。两个不同人生追求的兄弟分别映射中国茶文化在日本形成抹茶和煎茶的不同发展方向和旨趣。
煎茶从江户时代中期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到了19世纪已经渗透在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中,有关煎茶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统计,幕府灭亡前的半个世纪内,在日本付梓出版的茶书就有上百种之多,木村兼葭堂、村濑栲亭等著名文人都有专著问世,幕末时期京都画坛巨匠田能村竹田绘制了《茶说图谱》,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当时煎茶的一般流仪和法式,其间更有京都汉医小川可进写的《吃茶辩》和《煎茶记闻》两本书,是代表江户时代煎茶专著最高水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