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禅茶,东传扶桑
浙江濒海,气候潮湿温暖,水系发达雨量充沛,径山群峰叠翠,林壑尤美,海拔在500米以上,山间终年云雾缭绕,日照多漫射,这样的自然地理极其有利于茶叶生长,更成为径山茶独特品质特点的物质基础。
名山名泉出好茶。径山茶之美,全在一个“真”字,即讲求“真色、真香、真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代寺僧的苦心研发,造就了径山名茶。据《余杭县志》载:“径山寺僧采俗语雨茶者,以小缶贮送,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与里山坞,出产都多传,至霄峰尤不可多得,出自径山、四壁坞者色淡而味长……”云云,据传宋时径山茶就与天目茶齐名,并列“六品”,被誉为“龙井天目”。对于饮茶上偏好色泽清淡,味觉清雅回味悠长的我来说,径山与龙井一样,是我书房茶桌长年必备茶种。最妙的赏味方式是,在喝过味道醇厚茶色深重的武夷岩茶或凤凰老枞之后,来一盏清新淡雅的径山雨前,有一种极尽繁荣与灿烂后的返璞归真。以前协助我接待的本地日语导游,家在径山脚下住,经营茶作坊,一度造访,从此后常托他代购。
据载,径山种茶始于唐,与径山寺同根同源,同出一脉,都是开基始祖法钦和尚种下的善根:法钦曾在禅庵前后开辟小园种植茶树以供礼佛之用,“手栽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径山茶由此诞生。与法钦和尚同时代的还有一个与径山茶事渊源悠长的人物,他就是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大放光芒的茶圣陆羽。
据载,天宝十五年(756)起,一半为了躲避中原的“安史之乱”,一半为了实地考察九州茶事诸况,陆羽负笈远行,先游巴山峡川,后至江南水乡,一路探访名茶名水,行至余杭径山,即为这一带的佳山胜水名茶所吸引,长期隐居此地考察实践精研茶学之道。径山寺后院有一个万寿禅寺,山门的两边阴刻“唐代古刹”四个大字,里面供奉着一座陆羽坐像,左手持着斗笠,右手拿着一卷书,正是当年陆羽跋山涉水、探求茶事的写照。陆羽行迹,为径山名茶增添了一段人文内涵,陆羽泉与毛峰茶、水煮笋,名列“径山三宝”,闻名遐迩。
饮茶可以消渴提神,又是一种清雅饮品,所以很早以前就和佛教结缘。东晋怀信和尚《释开门自镜录》中就记载着以茶作为打坐修禅的辅助工具的记录。陆羽在《茶经》中也倡导饮茶宜于“精行俭德之人”,将品德修为纳入茗饮之道。与陆羽同时代的禅门规范《百丈清规》里就把以茶礼佛,以茶待客,以茶修行当作佛门必修课业。流风所及,唐后大凡名山古刹之僧人,都劈山植茶以供寺庙日用。法钦和尚到径山弘扬禅道,也将佛门茶礼传来。此后历代僧人延续这一丛林清规,以茶供佛,饮茶参禅,以茶奉待客施主檀越,逐渐形成一套以茶事活动为中心的佛茶礼仪规范。
从茶禅文化发展史看,将茶与禅合二为一的是南宋径山寺的密庵咸杰(1118—1186)禅师,这与径山寺也有着不解之缘。密庵俗姓郑,福州府福清县(今福清市)人,淳熙四年(1177)奉诏任径山兴圣万寿寺第25代住持,时在荣西第二次赴宋学禅的翌年。密庵咸杰得圆悟克勤的真传,奉行“茶禅一味”的佛门玄理,在寺庙积极倡导《禅苑清规》,重视僧人的礼仪规制,将接客时的煎茶、点茶做法加以规定,形成一种有范可依的礼仪做法,“径山茶宴”就是源于他的创意。密庵咸杰主持径山寺期间,正是渡宋僧络绎不绝前来径山寺的高峰期,“茶禅一味”这一发端于密庵咸杰的法脉,通过两个途径传入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一大源头。
密庵咸杰茶禅系谱的一支法嗣,即弟子破庵祖先和再传弟子无准师范。无准门下有两个支流传入日本。其一是弟子无学祖先、兀庵普宁去日本弘扬临济禅法,在此不表;其二就是上文所叙的直接登径山承续无准衣钵的圆尔辨圆。
目前中日学界公认的,在中日茶文化交流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当数南浦绍明(1235—1308)。据日本《类聚名物考》载:“茶道之初,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由宋传入。”这则资料所指向的史实是,1267年南浦绍明归国时带回了许多与饮茶相关的文献、道具和种茶技术,成为日本茶道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1259年,南浦绍明渡宋学禅,他先是在杭州净慈寺师事虚堂智愚学佛,其后虚堂奉诏入主径山寺,绍隆随之前往。绍隆在修禅之余也学习径山寺茶礼。作为法嗣印可,他从虚堂智愚处获得一套“茶具足”。“茶具足”,亦称“茶台子”,是径山寺做法事中以茶礼佛的点茶道具。一套茶台子一般包括装茶粉的茶盒(或茶罐)、带有盖子的水壶、风炉、烧水铁釜、供插勺用的瓶子、竹制茶勺、金属制炭铗(名铁筋或铁箸)、放置茶碗的檀香架、天目茶碗(建盏),还有点茶时用来击打出茶泡沫的茶筅等。茶台子是以末茶为主流的点茶手法中的关键道具,其重要性后面再作论述。1267年,南浦绍明学成归国,除了将象征毕业许可的茶台子带回之外,同时传回日本的还有《茶道轨章》《四谛义章》,这两部后来被合并为《茶道经》,后世千利休开创至今被现代日本茶道所奉行的和、敬、清、寂“茶道四谛”,就来自其中。
据此可知,源自径山寺密庵咸杰的禅茶法脉,经过松源崇岳、虚堂智愚传给了南浦绍明,最后传入日本。此后这一谱系在扶桑代有传人绵绵不绝,从宗峰妙超、彻翁义亨、言外宗忠一直传到华叟宗昙。一休宗纯从华叟宗昙受禅开悟,被授予圆悟克勤手书墨迹的印证。一休再传村田珠光,是为日本茶道鼻祖。珠光以下的传人有武野绍鸥一直到千利休,日本茶道最终得以确立。梳理中日禅茶文化交流史不难看出,这条径山禅茶法脉此后在日本延绵不绝,经过两个半世纪最终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