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的茶业振兴之路

曲折的茶业振兴之路

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琉球群岛不适合栽种茶树。明清册封使在琉球期间考察当地物产和风土人情时,就注意到琉球气候土壤不适合种茶,茶叶只能依赖外国进口的事实。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直到17世纪之前,冲绳基本上没有茶树栽培,明万历八年(1580)出使琉球的萧崇业在《使琉球录》就写道“(此地)乃顾不宜于茶,即艺之亦弗萌云”的记述;万历三十四年(1606)前来琉球册封的夏子阳也说:“地不宜茶,凡茶皆从日本至也。”

冲绳植茶始于17世纪初期,似乎是从萨摩传入的。据琉球本土史料《琉球事始旧记》载,明天启八年(1628),琉球王子尚朝贞访问岛津萨摩藩,“得茶种而归,栽之于金武郡汉那邑,遂遍及于国中。茶树始于此”。金武郡汉那邑是王子尚朝贞受封的领地,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宜野湾市宜野座村汉那。宜野湾市位于冲绳中部,与厦门缔结友好城市。这一带后来因为修建水库已经被淹。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当地政府在水库边上建了一块“冲绳县茶发祥之地”的纪念碑,今天去游览茶园时还能看到。

种植茶树,不但需要相应的自然条件,对种植栽培技术也有很高要求。这两个条件冲绳都不具备,这也许是本岛茶叶生产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徐葆光到琉球时,虽然本地已经开始种茶,但数量十分有限,产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为了实现自给,琉球一方面向中国派遣技术留学生学习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茶叶生产之路。

19世纪中后期,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积极同欧美发展贸易关系,用优质农产品换取宝贵外汇,购买外国先进机器设备,进行现代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的茶叶生产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凭借积淀深厚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管理技术水平,日本出产的很多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代中国。随着茶叶成为大宗出口商品,国内茶园已经无法满足出口的需要,于是,刚刚在明治政府推行的“废藩置县”中被强行吞并的琉球国,也被卷入日本茶叶生产和贸易体系中。

明治政府曾花大力气试图在冲绳推广日式茶叶种植。冲绳本岛最北部的国头郡奥地的山原,被认为是冲绳岛最适合栽茶的地区,被开辟为种茶基地,所产茶叶称为“奥绿”。这里气候较之本岛温暖,每年三月下旬“奥绿”即可上市,比日本本土早一个月,刚开始一度受到日本消费者的青睐,不过最终也没有打开局面。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开展前夕,明治政府在冲绳举办地方产业博览会“九州冲绳共进会”,冲绳产茶叶得到的评价很低,被斥为“不良品”,说明当时冲绳的茶叶生产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为了迎合欧美市场的饮茶喜好,明治政府曾经尝试在冲绳发展红茶生产。冲绳中部地区,因为和印度阿萨姆的纬度相近,被视为最有希望发展红茶产业的地区,进行了试验性的红茶生产。但由于风土条件和制茶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冲绳的红茶生产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提高冲绳的茶叶自给率,日本政府于昭和七年(1932)制定了《茶业奖励规定》,通过向茶农提供茶苗、肥料、资金补助和技术援助等措施,提高茶农的栽茶积极性。但好景不长,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冲绳也被拖入战争泥潭,旷日持久的对外侵略战争消耗大量的物资,粮食生产成为政府产业政策的重点,大片茶园被改种粮食作物,冲绳的茶叶生产再次受到沉重打击。经过整整两代人的努力,饮茶才重归冲绳人的日常生活

茶的气息和滋味已经深深渗入冲绳人的每一个毛孔,岛民对茶的需求量很大,冲绳人从未放弃振兴本岛茶业的尝试。战后冲绳人致力于茶叶的种植,国头郡除了奥地以外,大宜味村东村和金武町,以及名护市、宇流麻市和山原也是冲绳的重要茶叶产地。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地茶农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借助先进的农业科技,冲绳终于开发出自己的煎茶品牌——山原茶。

近十年以来,冲绳在本岛中部重新启动了红茶产业振兴计划,获得了国家的支持,本地出产的“琉球红茶”“山城红茶”等红茶品牌不但在日本拥有知名度,也受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英美的红茶业界认可,不少大陆游客到冲绳旅游,也将冲绳红茶当作当地的特产购买。冲绳正在成为备受世界红茶市场关注的新兴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