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期——从战国后期到秦汉
2025年10月13日
酝酿期——从战国后期到秦汉
“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顾炎武在《音学五书·茶》中考据“茶”字的起源,推断在巴蜀被秦国所灭,饮茶习俗才向中原传播。
顾炎武这一推论所涉及的史实是,公元前316年秦人沿着千里蜀道进入四川灭了巴蜀,并于两年后设置蜀郡,从此将巴蜀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纳入帝国的统辖之下。可以说,饮茶在中国大地的传播,始终与国家迈向统一的进程同步,政治统一带来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带动了茶文化的传播。秦汉时期,巴蜀的饮茶习俗沿长江向东,经荆楚之地向广阔的吴越地区,是为水路;陆路,沿蜀道、陈仓道、褒斜古道、子午道向北,进入首都咸阳、长安等中原华夏文明中心。茶在走出巴蜀文化圈后,首先被自然、风土和人文条件相似的荆楚文化圈和吴越文化圈所接受。因此,茶沿着长江传播的结果是在湘、鄂、皖、苏、浙等广义上的“南方”形成了早期最具规模的产茶区。
迄今为止,有关饮茶的确切文献,见于西汉末年西蜀人王褒写的《僮约》一文中。王褒是益州资中人,后来官至谏议大夫,也是著名的散文家。神爵三年(公元前59)王褒从成都买来一个童仆,在为他规定的各种日常职事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两条与茶事有关联的记载。从中可知当时饮茶起码已经在上层社会人家普及,不但吃茶有专门的道具;而且还出现了专门买卖茶叶的集散市场。据日本京都学派汉学家青木正儿考证,王褒所在的资中,即今日之成都,而买茶的武阳,即今之眉山彭山区,两地相去70千米,只能说明武阳之地必有专门的茶叶集散地,也显示了蜀地吃茶饮茶已经一般化。
有关这一时期的文字资料记载很少,但《僮约》中的记载,标志着中国茶文化发展进入有史可证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