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茶事
如前所述,中国茶叶起源于巴蜀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扩展至荆楚之地,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越地区有所发展。但就北方来说,直到唐朝初期,无论是饮茶习俗,还是茶树种植和贸易都远远没有普及开来,因此尽管在隋唐之际,日本频繁向中国遣使,但这一时期两国交往记录文献中罕见有关茶叶的记载,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饮茶没有上升为中原王朝的主要饮料。但这一情况,到了中唐时期有了很大改变。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从大唐开国至中唐时期,李氏王朝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农业空前发展,社会繁荣稳定,为茶事的进一步普及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唐也是禅宗在中土迎来隆昌的大发展时期,茶先是成为禅门僧侣修行辅助饮品,然后流传普及民间。对此,唐代学者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有详细记载:
开元中(713—741),从山东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眠,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速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
在中唐时期,茶不但在中原流行,甚至辐射到塞外,连游牧民族也趋之若鹜,因此封演不胜今昔之叹:
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封氏闻见记》分别记述儒道、经籍、人物、地理和趣闻,是研究唐代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要资料,尤其难得的是书中对当时蔚为潮流的饮茶风俗有生动的记录,展示了唐朝饮茶大兴的基本情况:
楚人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劳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引文中出现的“茶道”,当然有别于后来经日本茶人之手革新而臻于大成的集饮茶法与审美于一体的茶汤之道,却道出了中唐之后饮茶大行其道的关键因素,即陆羽《茶经》一书的推动作用。这对于研究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起源,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条线索,因此值得一书。
陆羽(733—804),字鸿渐,湖北竟陵人,是生活于中唐时期的学者文人型茶学家,《新唐书》卷196《列传》中对他的生平事迹有详细的介绍。“安史之乱”中,陆羽随难民潮流徙到江南,他以生产名茶的湖州为中心,对吴越一带的茶事进行踏查研究并参之于古文书的记载,经过反复增删修订,《茶经》一书大约在775年定稿。
《茶经》分十篇,计7000多字,书中内容大略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介绍制茶内容。由记述茶树的栽培生长的“一之源”与“八之出”;记述茶的生长条件、产地和生产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采摘、调制和贮藏的“三之造”;此外,还有介绍制茶道具的“二之具”,这四篇都属于制茶内容。
第二部分是茶的品饮方法。其中包括介绍茶道所需的24种器具及相关用途、使用方法的“四之器”;介绍炙茶要领,包括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掌握火候和如何产生茗渤(茶沫)的“五之煮”;此外,还有论述品茶时应该注意的九个事项的“九之略”,也都属于这个专题。
第三部分是讨论茶的功效。这部分内容主要援引史料中饮茶掌故与名人逸事的“七之事”。
第四部分是描绘制茶的要领和吃茶法式的图谱“十之图”。为了便于读者或初学者更直观地把握制茶、饮茶的法式,陆羽将《茶经》中的相关内容绘制成图卷,张挂在茶室里,以便学茶者一目了然。
《茶经》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茶学著作,陆羽堪称世界茶学之祖。需要指出的是,这部书不是一般植物学或园艺学意义上的“种树之书”,而是一部兼具技术含金量和文化理想追求的艺道之书。陆羽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能诗善文的文艺修养,还有不同凡响的朋友圈都为他的茶增添了浓郁的精神文化底色。陆羽定居湖州时,与湖州太守、书法家颜真卿过从甚密,是颜府诗宴雅集的座上宾;他与妙喜寺的诗僧皎然和尚更是知音茶友,经常一起品茗赋诗,交流品饮技法和心得。而皎然就是在茶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名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作者,“茶道”一语有史以来首次出现,就是在皎然的茶诗中……与这些当世文化巨擘的交游,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了陆羽对茶的理解高度。《茶经》的横空出世,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它将茶从介于药用、食用和日常饮料的物质层面,升华到文化艺术的精神范畴,确立了茶的表现形式和精神理念。正是中唐时期站立在时代文化制高点上的精英们,赋予了中国茶以精神的维度,方才有了茶道理念的传世。
就在这些爱茶、饮茶、研究茶的诗家、宗教家、学者和艺术家的文化人周围,大唐活跃着许多来自日本的使臣和留学僧。如果将《茶经》的成书时间与日本国史《日本后纪》相对照便可知,这段时间在日本文化史上大放光芒的很多学问僧就生活在长安或江南。比如,于宝龟年间(770—781)永忠和尚来唐求学,一住30年,把中国住成第二故乡;而公元815年,最澄和空海都先后来到唐朝的江南或首都长安;也就在这一年,从长安归国十年的永忠和尚向嵯峨天皇献茶——也就是说,遣唐僧们在唐朝学习生活期间,正是陆羽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中国茶道得以确立的时期。因此,唐人的饮茶之道被以永忠和尚为代表的遣唐僧传到日本之初,起点就很高,并一开始就具有文化性。